一、引言(选题意义)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妇女解放、性别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夺、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级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
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在提倡女性主义时期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一直以来都被看着男性的附属,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生活上,她们永远得不到一丝尊重。安德森的《林中之死》和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林中之死》的格莱斯姆太太结婚前不被农场主和夫人尊重,婚后丈夫和儿子好吃懒做,她还得支撑起整个家庭。《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主人公一生凄惨,被抛弃,还得照顾整个家庭。
为什么在提倡女性主义的时期,女性们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呢?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可悲的命运呢?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人物性格又是否与之有关呢?不可忽视的还有老年女性代表们,她们又和年轻的女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她们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可以向命运反抗的资本更多,阅历也更加老道,为什么她们还是落到如此下场呢?地位平等、女性应该得到尊重是人人应该重视的问题,女性应该解放自己,有自我觉醒的意识。本文旨在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可以尊重女性,并从中得出对现在中老年妇女一些困境的原因以及启示。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9世纪末正是美国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进程的时候,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现代人带来了冲击,人们为了物质需求奔波劳累,机器化生产更是冷淡了人间温情和扭曲了人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林中之死》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揭示了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性所遭遇的问题和女性所必须面对的悲惨命运。
两部作品相同的地方在于韦瑟罗尔奶奶和格莱斯姆太太都是贤妻良母型的人,她们的生活重心都围绕着家庭,韦瑟罗尔奶奶的丈夫早逝,她自己带着5个孩子艰难的生活,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甚至死前还在担心着她的孩子们。格莱斯姆太太则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就像工业机器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喂养着人和畜生,撑起生活支撑家庭开支,为游手好闲的丈夫和儿子还是任劳任怨的。她们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是她们的不同之处。韦瑟罗尔奶奶早年被未婚夫抛弃,后来又遇到丈夫早逝,她却勇敢的撑起了一个家,韦瑟罗尔奶奶是一个独立自主,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人。她敢于与命运反抗,用“独立妻子形象”、“强悍母权形象”和“自我觉醒形象”可以描述出老奶奶的形象。格莱斯姆太太则听从命运的安排,本以为婚后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想到丈夫却漠不关心,不在乎她的感情和付出,甚至拳脚相加,她是婚姻家庭里的“侍者”,永远属于弱势的那一方,只能默默地坚持生活,这也奠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两部作品的叙述风格也不同,安德森用自然主义的手法讲述了格莱姆斯太太悲惨的一生,波特则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展示了韦瑟罗尔奶奶坎坷的一生。
对于两部作品,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大致有所了解,归根到底男权统治的社会背景是悲剧的根源。男权至上,女性只能服从却没有反抗的机会。而她们形象的转变、为何转变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对比以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其他相同与不同原因的比较都可以成为新的切入点让我们更加好的去了解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以及女性主义中中老年人的形象。
而对于女性主义或者说老年女性这一选题,在国内外早也有也有各种的研究。以几个作品为例,外国作品有《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它们是大家喜欢拿来比较的一对,她们都是被遗弃的人,她们都是固执的人,艾米丽拒绝交税而韦瑟罗尔奶奶拒绝看病,她们两一生孤独寂寞,最后都落到悲惨命运。此外《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熟路》也是大家常用来对比的例子,作品中两位老奶奶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找爱,在寻爱的过程中她们都感到失落,最终还带着遗憾离开。国内作品则有《祝福》里的祥林嫂,她是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质朴,却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众多作品中《林中之死》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这两部作品大家了解的不算太多,对于两部作品的对比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通过更加深刻的对比,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两部作品中中老年人的形象,希望从中可以对中老年人的形象更加了解,从而得出对现在中老年妇女一些困境的原因以及启示。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