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传承和创新——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为例文献综述

 2023-02-23 22:51:02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美国黑人文学迅速崛起于20世纪初,兼具黑人民族特色(如独特语言特征、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特点,在三次高潮后步入了稳定的发展。第一次高潮(觉醒阶段,1920s-1930s)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黑人文学初步得到美国文学界的重视和尊重;第二次高潮(反抗阶段,1940s-1950s)以赖特的《土生子》为代表,深刻反映社会底层黑人的真实生活,并打破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第三次高潮(黑白融合阶段,1970s)以莫里森、沃克等为代表,文学作品种类和形式日趋丰富,美国黑人文学逐渐成熟。

在这一个世纪里,虽然种族和性别的偏见使得黑人女作家长期处于美国文学体系的边缘,但她们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出现于第一次高潮,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出现于第三次高潮,两部作品均为黑人文学中成长主题小说的典范,且代表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开端之作和高潮之作。

《他们眼望上苍》中主人公珍妮通过追求平等的爱情观而赢得自我的成长,作者以倾述式叙事的形式写作,标志着女性叙述声音的开端,但此作品因政治等历史因素一直不被文坛所认可,直到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出版后才为人所知。 《紫色》则以18世纪欧洲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形式为写作方式,以主人公西丽写给上帝的百余封信为主线,刻画了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所造成的各种逆境中通过姐妹力量寻求自我的故事。两部作品传承着同一主题,即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构建历程,但在叙事模式(倾述式vs书信体)、人物刻画(珍妮vs西丽)、解放方式(婚姻vs姐妹情谊)、语言风格(美学性vs入世务实)等方面有不同的展现,可以说后者的创新不仅将《紫色》带上了美国文坛的高处,也将《他们眼望上苍》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以母与女的身份成为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可以折射出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本课题希望通过对《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在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内容的对比分析,解析20世纪黑人女性文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以《紫色》在写作上的成功预测未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可能的走向。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 关于《紫色》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继承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寻求自我的主题继承性 研究如Babb, Valerie. Women and Words: Articulating the Self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and The Color Purple in Alice Walker and Zora Neale Hurston the Common Bond[C].ed. Lillie P. Howard. Westport: Greenwood, 1993;Cornwell, JoAnne. Searching for Zora in Alices Gardens, Alice Walker and Zora Neale Hurston: The Common Bond, ed. Lillie P. Howard.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3等。

暴力主题的继承研究如Marks, D. R. (1985). Sex, Violence, and Organic Consciousness in Zora Neale Hurstons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and The Color Purple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