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記』における宿命論ー儒家の宿命論との比較を中心に文献综述

 2022-11-28 20:16:58

文 献 综 述

中岛敦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快速成长为当时文坛中的一颗明星,为日本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岛敦的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本人也自幼起受到汉儒学的熏陶,他多次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人虎传》、《汉书》、《春秋左氏传》等中国古典的影响下,创作出了《山月记》、《李陵》、《牛人》、《名人传》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后来被评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中岛敦作品”。1944年中村光夫也对其做出评价:“这部小说在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当属最出色的了,中岛敦之所以能被文坛认同,也全靠了它。”目前,《山月记》在国内外学界都渐渐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日本国内,自《山月记》问世以来,日本学者就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奥野政元、新井通郎等学者以《山月记》中展示的虚构世界为重点,围绕其中异世界的表现诸如社会、人文、官场等等来研究中岛敦的思想。黑濑之美、前田角藏、渡边顺子则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山月记》,例如研究《山月记》的文章结构、学习方法等;佐野幹、奥野政元以及筑波大学大学院的学者等人则分析了《山月记》入选日本国语教材的原因。山下真史、坂本庆太等学者则重点放在山月记文本的解读,从情节、文字风格、人物形象以及联系中岛敦个人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等等入手,来研究《山月记》及其蕴含的深层思想。崛孝文从医学上的精神医学角度来看《山月记》,着重研究了中岛敦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精神。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把研究视角放在了比较文学研究方面。他们主要把《山月记》和《人虎传》进行了比较。山敷和男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李徵和另一出场人物李徵旧友袁傪进行对比,指出古代人和近代人的不同性格特质。在创作手法上山敷和男认为,相对于《人虎传》,中岛敦的《山月记》把人物性格复杂化、故事情节简略化,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例如,《人虎传》的李徵为皇族子,而《山月记》中对此并没有说明,而是强调了李徵对于通过作诗流芳百世的执著。武田智孝也把《山月记》与《人虎传》进行了比较,但他主要是把二者在变身动机方面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山月记》虽然取材于《人虎传》,但是变身动机这个小说核心部分存在本质差异。比起《人虎传》,《山月记》作为一部讲述人类变身动物的“怨谭”,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更接近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能和谣曲。

而国内对《山月记》的研究也可以分为对《山月记》文本的研究和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两个方面。

郭勇从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入手,认为李徵变虎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过剩和他者意识的极度过剩并存于同一人身上,才形成了特殊心理致使李徵远离了现实层次,长久地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贾耀平的研究重点则是作品中体现的“虎”的形象以及科举制度入手来分析作品背后的历史潮流和哲学思想。马英萍则重点从中岛敦这一日本战时体制下的文学者身份入手来研究作品背后的态度及思想。沈锦端、温舒、冯裕智等学者则专门对《山月记》在中国的文本翻译进行了研究。张骜以广田由美子的《批评理论入门》为基础分析了《山月记》中故事情节、虚拟化、人物焦点化等九个写作细节,来研究作品的小说构造和写作技巧。

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郭玲玲分析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的《山月记》,认为其虽然取材于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但其“变身”主题与自我告白式的创作手法等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柏青、陈邝娜、郭来舜等学者也将《山月记》与井上靖的《狼灾记》、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进行比较,将研究重点放在“变形”这一主题上。李俄宪则把《山月记》与《李陵》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李徵与李陵同属陇西李氏家族,家族共有的性格特征是导致他们各自悲惨命运的主要因素——即出身决定性格,进而影响命运。井琪除了把《山月记》与《李陵》进行比较之外,还加入了与《名人传》的比较,通过对三部作品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来研究中岛敦小说中命运意识的转变与推移。鲍卉则是比较了《山月记》、《李陵》、《牛人》三部作品,通过对比分析,他认为中岛敦作品中的宿命论具有“无常性”“偶然性”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等特质。此外,跟日本学界一样,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把《山月记》与《人虎传》进行比较。刘鑫垚、杜勤两位学者就通过对比《人虎传》和《山月记》,来研究日本的翻译小说与翻案小说各自的特点与两者间的差异;王贝则重点分析了《山月记》对《人虎传》中“变虎”这一剧情发生的要素的继承;路永令、刘璐主要围绕心理描写对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与分析。郭玲玲也从《山月记》和《人虎传》的比较入手,认为《山月记》对于《人虎传》的继承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也体现在变身原因、人物性格等方面,并且还探讨了中岛敦直接引用“老虎”作为变身结果的原因另外,高晓华在主题与故事情节、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了比较文学研究,他指出《人虎传》表现了唐代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及其幻灭感,宣扬了因果报应;而《山月记》是借“虎”来观察世界、抒发自己的不满,反映的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高压统治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中岛敦《山月记》,已经有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涉及了哲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等各领域。而国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更为充分。但是,如上所述,在比较文学领域,许多学者只关注到了《山月记》与其他文学作品在“变身”这一主题上的可比性,而忽略了这一情节安排背后不可回避的宿命论思想的可比性。而宿命论自古就已经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中岛敦《山月记》中的宿命论思想与中国的宿命论之间是否有联系,又有何种联系?为了解明这个问题,本课题拟以“宿命论”为中心,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入手,对《山月记》与儒家思想在宿命论观点上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