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进餐行为观察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30 11:47:27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幼儿身体发育与幼儿在园饮食情况有密切联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及“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这四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键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日常生活随机教育的教育价值。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能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幼儿园餐点环节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但因进餐活动本身的重复性与单调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园餐点环节期间往往存在较多问题,大量研究证明,近年来幼儿进餐问题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 3-4岁作为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转折点,其身心意识与行为都处于最佳可塑阶段。因此,无论是出于健康饮食行为对幼儿身体发育的作用还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角度,都应高度重视幼儿在园进餐行为。幼儿进餐行为不仅关系到幼儿现阶段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也关系到幼儿一生的长远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针对3-4岁年龄段幼儿在园进餐环节的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出幼儿进餐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善幼儿进餐行为的建议,为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幼儿健康活动

“健康活动”这一概念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由陈鹤琴先生率先使用,在他著名的“五指活动”中第一个方面就叙述为“儿童健康”,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现代,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主要内容分为学前儿童日常健康行为教育、饮食营养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六个方面。而在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提及到学前健康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日常健康行为教育、饮食营养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体育锻炼。本研究中所指的幼儿健康活动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健康”领域界定以及顾荣芳教授对幼儿园健康活动的界定。[1][2]

2.幼儿进餐行为

进餐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一部分,鉴于现阶段进餐行为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从饮食行为角度对进餐行为概念进行梳理。《心理学词典》中对“行为”的释义为:“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反应。”[3]马冠生(2005)将饮食行为定义为:“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4]林志萍(2004)认为幼儿饮食行为包括膳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两部分,其中饮食习惯主要指在饮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如挑食、偏食、饮食速度等。[5]卢慧兰(2009)认为,饮食行为包含饮食营养、卫生、方法及利益多方面。[6]综上,本研究基于现有饮食内涵的相关研究,鉴于本研究目的,将幼儿进餐行为界定为:在一定健康意识支配下,3-4岁幼儿自进餐起至进餐结束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进餐习惯或行为倾向。具体特指3-4岁幼儿在幼儿园餐点环节中所表现出的进餐习惯、进餐偏好以及进餐礼仪等进餐行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