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后进生成因及转化的个案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30 11:47:20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实践中,后进生是真实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近些年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不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关后进生转化的研究从上海和深圳开始了。国内外在后进生的界定、成因和转化策略几方面均得到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包含理论、实践、宏观和微观转化。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学校中度过的,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身心发展等因素都对后进生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却是容易忽视的问题。只有准确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真正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有效转化策略,让后进生彻底“脱贫致富”,做到人人成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后进生,“即学困生或学业不良学生”,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柯克提出。后进生常分为智力型后进生和非智力型后进生。后者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较差的学生。

在《卫生学大辞典》中,后进生指智力正常,但成绩较差、行为表现不良的学生,也包括存在特殊障碍和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

在《特殊教育词典》中,后进生被定义为思想品德、行为能力、学习成绩无法达到一般教育目标要求的学生。

本研究中,采用了《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后进生的定义,指思想觉悟低,品行较弱,毁坏学校秩序,不愿学习并无法完成学习要求的学生。后进生,顾名思义,后来进步的学生。这种称呼也表达了教育者们的善意与辨证思想。

(三)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