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籍高校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调查研究
1、引言(或研究背景)
在我国和国外对自我意识有许多调查和研究。第一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当中的人是James,他在1890年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里面提到了这个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Markus和日本心理学家Kitayama提出了自我建构(self construal)的概念,并编制了自我建构量表 (self-construal scal,SCS)。
本次调查研究利用蒋灿在2007年修订的中文版自我意识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和王裕豪、袁庆华、徐琴美等人在他们一项研究中所用的中文版自我建构量表(self-construal scale,SCS),从而对在新疆本地和在内地上学的新疆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进行测量,比较多个因子结构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考察当代新疆籍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的水平和结构,以及考察在新疆本地上大学的大学生与在内地上大学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水平有没有差异。
2、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的涵义
在我国和国外对自我意识有许多调查和研究。第一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当中的人是James,他在1890年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里面提到了这个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Markus和日本心理学家Kitayama提出了自我建构(self construal)的概念,并编制了自我建构量表[1](self-construal scal,SCS)。
简单地来说,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理解。在我国西方和,心理学者们对自我意识的理解是有些许不一样。就像是西方心理学者认为自我意识是对本人的认识,我国心理学者则强调它的内容和过程。因此,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也只能选取它的某一些方面来进行。Fenigstein等人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测量的是个体倾向于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哪个部分,从而探讨个体在自我意识活动的在这个部分(也就是维度)上的差异。
3、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界对自我意识的实证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75年Fenigstein等人通过编制自我意识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来测量个体倾向于意识到自我的哪个方面。该量表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我国大陆尚没有对其进行修订。鉴于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有必要对SCS进行修订,使之成为可以测量我国成年人在自我意识倾向性上个体差异的工具。 本研究在初步修订、试测、结果分析、再次修订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我意识量表的中文修订版,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类型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结果表明: (1)修订后的自我意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除了原题项2和题项7交换了因素归属以外,其余的题项维持了原量表的因素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三因素结构的拟合较好。 (2)我国大学生在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香港和美国大学生,在公我意识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香港和美国大学生。 (3)在私我和公我意识上,大一和大三、大四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社交焦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在私我和公我意识上,大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社交焦虑方面,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类型可以分为高自我意识型和低自我意识型两类。 (6)高自我意识型的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上显著高于低自我意识型;在自我刻板性上显著低于低自我意识型;从总体上看,高自我意识型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低自我意识型。
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的重要素质。积极心理学充满对人性肯定和期待的积极理念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