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龄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特点和数学能力的文献综述
在义务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能力发展才是教育之根本。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促进起认知能力发展,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中,已经产生这样一种普遍认知,把作为认知功能主要成分的认知灵活性作为儿童认知功能发展情况的代表。本研究想要探讨学龄儿童认知功能与数学能力的发展特点,并且分析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本综述主要在中国知网和OALib网站搜索“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和“数学能力”两个主题,作为单独主题进行的文献数不胜数,但将两者同时进行研究的却数量稀少。于是我主要阅读了一些两个主题有一定关联度的中外文献,一共30多篇,总结出了一些关于这两者现有的研究成果。
1.认知灵活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认知灵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逐渐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回顾认知灵活性的研究历程,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认知灵活性的特点研究
早期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乐于探讨不同认知灵活性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Martin 等(1998)的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高的个体,表现出果断、注意力集中、感觉敏锐和反应积极等特点。该研究还认为,认知灵活性的高低与个体的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个体的认知灵活性越高,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比较不同学业成绩学生认知灵活性的特点,李美华和白学军(2008)对此展开了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灵活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学业成绩越差,认知灵活性则越低。
(2)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表明,情绪、年龄、任务的可预测性等都是认知灵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情绪方面,Fredrickson和 Branigan(2005)总结出,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促进认知灵活性。这一结论同样也被王艳梅和曾于秦(2015)证实。在年龄方面,Anderson 和 Peter(2002)的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从出生就开始萌芽,在儿童期快速发展,直到青少年期逐渐发展成熟,并在成年晚期开始逐步衰退。王琇、张乾一、刘培飞和杨琳(2019)认为,幼儿在 5 个月开始具备认知灵活性,在 3 岁时基本能运用认知灵活性处理复杂任务。在任务的可预测性方面,Koch(2005)发现与不可预测的条件相比,可预测条件下的认知灵活更高。孙天义、许远理和郭春彦(2011)的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在可预测和不可预测条件下的结果不一致。
(3)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