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亚文化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30 15:45:53

群体亚文化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

  1. 概念界定

1.1青少年偏差行为界定

偏差行为通常也称问题行为,指偏离社会规范(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1]。偏差行为不一定都属于违法行为,却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或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2]。除了我们常见的逃学、偷盗、吸毒等偏差行为,具有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出乎意料的行为举止等也属于偏差行为,应该尽力预防并遏制,从而实现个人或群体的更好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 的超出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异常行为,如打架、破坏 公物、逃学等[3]。青少年偏差行为界定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受到挫折与干扰,自身需求难以满足,从而产生焦虑、孤僻、自大、骄傲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使个体产生危害自己、他人或者社会的行为[4]。Harris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同伴在青少年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不良(违纪)同伴与孩子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烈的相关性,即结交不良同伴会在某种程度上引发和增加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5]

1.2群体亚文化界定

亚文化又称作集体文化、副文化或者是小文化,指的是某一个文化群体自发形成的有独特价值观体系、信仰和生活习惯。也可以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相对的,是主流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者是某一个群体的集体群的文化[6]。现代文化学学者亨利·布莱尔认为:亚文化的产生是由于主流文化太过于死板而引起的人们对于主流文化的不认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有一种叛逆的特性,这种文化可能并不是非常理性,但是随着该文化群体内成员年龄的成长和思想的转移,这个群体所形成的群体亚文化会在这部分人身上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群体亚文化可能会逐渐融合到主流文化中,通过这种过渡,实现群体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7]。社会次文化理论认为某些人认同团体或小团体所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可能与社会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不同甚至相互排斥。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一个易感性较强的时期,对什么都有着好奇心,容易受到来着同伴的影响,特别是同辈群体的影响。青少年是群体亚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群,如一些青少年的言行与社会一般标准不相符,从而被社会排斥或者很难适应社会,然后他们慢慢聚集起有这相同利益和命运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内有着他们所接受的价值体系,渐渐形成亚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以应对和解决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群体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是一种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稳定的文化,但是青少年对此文化能够产生强烈的共情心[6]

  1. 经验研究

2.1青少年偏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出现偏差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飙车、吸毒等违法行为,破坏公物、待人不礼貌、早恋等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青少年时期的产生的这些偏差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很多客观原因,既有微观原因,也有宏观原因[8]。青少年从家庭迈入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中,并在社会群体中实现某种需要[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