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原罪?——基于留守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个案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29 16:50:25

文 献 综 述

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隔代抚养成为家庭抚养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隔代抚养,主要是指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的一种特殊抚养模式。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数据显示,照看孙辈的老人占66.47%,隔代抚养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高达71.95%和73.4%。(沈锄云,2000)隔代抚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抚养教育确实存在合理性,它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建立新的两代或三代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等,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儿童或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管教问题,祖父母管教困难,负担重等问题。出于对研究主题的考虑,我们将仅强调对孙辈影响的方面。研究表明,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容易产生负面影响,Goldberg Glen等人指出隔代抚养的青少年儿童产生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也容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等问题,还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Goldberg Glen,1998)Dannison 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缺失家庭生活或父母长期外出的青少年儿童容易产生愤怒、不安、害怕、拒绝、失落和沮丧等消极情绪。(Dannison ,1998)Schwartz及同事发现,隔代抚养的青少年儿童存在行为问题的比例高达26%,比一般儿童高出近10%。(Schwartz,2002)Kleiner,Hertaog与Blackbum分别对隔代抚养家庭中的男孩女孩进行调查发现,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男孩较易出现行为偏差问题,女孩则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容易出问题。(Blackbum ,2000)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关于隔代抚养的影响的研究侧重于对其利弊的分析。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的研究是国内隔代影响研究的焦点,表现在学业方面为由于大多数祖辈,尤其是农村祖辈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给孙辈学业上的指导,使得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在青少年儿童心理性格形成方面,祖辈的过分溺爱,使得孙辈往往过于任性、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关爱的长期缺乏更使得青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人格偏差、性格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不善与人交际。(卢乐珍,2004)有的学者指出长期生活在老年人的环境中使得有些青少年儿童心理老年化;(李亚妮,2010)在青少年儿童能力发展方面,由于很多老年人对孙辈的过度呵护,使得孙辈动手能力、自立能力较低,社会适应性较差。然而部分学者也认为隔代抚养有其优势所在,例如祖辈在照顾孙辈方面有时间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祖辈的宽容、耐心也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隔代抚养模式下形成的家庭教育合力,父辈竞争性教育和祖辈宽容性熏陶的结合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综上所述:国外关于隔代抚养的研究侧重于对孙辈的影响,部分涉及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我国则更集中于对隔代抚养利弊的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国内大部分关于隔代抚养的研究侧重于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儿童发展不利影响的研究。

究其原因,由于国外自由开放的传统,隔代抚养往往出现在战乱时期或特殊家庭,因此国外学者将隔代抚养的出现归因于社会或家庭的特殊问题。例如儿童父母去世、吸毒、入狱、酗酒、离婚、艾滋病、儿童虐待、非婚生子、以及父母精神疾病和贫穷等问题家庭中,父母无力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另外还有Anltranan Bee等也认识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无经济能力等多种原因导致祖父母承担起抚养孙子女的责任。西方发展中国家在出现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的情况时,国家却缺乏完善的福利制度与保障,制度的限制衍生出住房障碍、子女入学障碍等,这些障碍的出现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最大原因。(Cheng,T and Selden,1994)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关于隔代抚养的成因则要复杂的多,除了与国外研究相类似的,由于父母自身种种原因使其无法教养自己的子女,祖父母承担亲职角色的家庭归因,国内学者总结出了基于国情的特殊归因:1、在文化传统方面,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得“含饴弄孙”不仅成为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成为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在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祖辈们把“隔代教育”当作了家族繁衍的大事,成了传宗接代的责任,由此形成了一种不断为儿女奉献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产生了“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马晓霞、张丽维,2012)沈卫华也认为,在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祖辈往往愿意帮子女照顾孩子,并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获得快乐。2、在社会环境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迫于生活压力,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只得将抚养孩子的重任交给祖辈。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外流,致使农村家庭空心化,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加之中国幼托机构尚不发达,许多留守儿童入托困难,隔代抚养便成为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黄祥祥,2006)此外,梁军、刘玲更是看到了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就业空间和时间的不规律,使得隔代抚养现象更加普遍。3、在年轻父母和祖父母方面,年轻一代的父母在育儿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孩子就是一切”的观念,利用祖辈的力量解脱自己,追求自我发展。而祖辈在进入老年阶段后,性格和心理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祖辈退休后,原本忙碌充实的生活变得空虚,人际关系淡化,在闲暇的同时不免感到孤独空虚,而抚养孙辈正成为他们退休之后的另一精神寄托。(薛静华、欧阳文珍,2008)综上所述,由于国外隔代抚养现象之存在于特殊家庭中,因此对于隔代抚养的归因研究只是简单的归因于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两个方面;而在我国,隔代抚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受到中国特色的国情的影响,国内学者从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特殊问题家庭、年轻父母和祖父母自身因素等多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

面对隔代抚养带来的问题与困境,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国外隔代抚养现象只存在于特殊家庭中,因此国外关于解决隔代抚养的对策研究较少。在我国,隔代抚养日益成为普遍现象,遍及城市和农村,国内学者根据该问题提供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其中大多数学者根据隔代抚养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从父辈、祖辈及家庭环境等方面改善隔代抚养模式,提出提高祖辈教育水平,改变祖辈教育观念;加强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沟通,统一教育理念,协同教育;以及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树立榜样等。(聂丽萍,2012)有的学者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从家庭、社会、学校、国家等四个方面着手问题的解决。其中旭东英和红西指出,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加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祖父母应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孙辈独立自主的能力,避免溺爱;祖辈与父辈应形成教育合力,在互补中更好的抚养孩子。学校方面应加强管理机制,为隔代抚养的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关心隔代抚养的孩子;在国家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帮助隔代抚养家庭解决困难,确保隔代抚养的孩子的合法权益;在社会方面借助社区、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引导隔代抚养儿童健康成长。(旭东英、红西,2011)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特殊情况,提出通过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在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方面的扶持力度来帮助留守儿童在隔代抚养的环境下正常成长。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决的对策存在普遍性,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并没有就深入到不同隔代抚养家庭的互动模式去寻找解决的策略。在开展社工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选择最佳的计划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锄云:认知隔代教育[J],老年人2000(9).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3]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4]薛静华、欧阳文珍:隔代教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