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Fi探测的高密度城市绿地空间的人群行为特征研究——以上海市延福绿地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18 22:31:50
文献综述
国外的信息产业、无线信息技术发展先于国内,在wifi探针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上也更为广泛和全面。国内今年来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产业也随之不断进步,在不断研究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在其实践应用上有所突破。而在行为与空间关系的研究方面,本次研究创新地从人的行为轨迹角度出发,在对先进研究成果的借鉴基础上,取长补短、分析不足,在研究内容与角度上寻求创新。
- 国外研究
WiFi探针技术相关的研究在国外较为广泛深入,不仅在信息技术手段层面有系统的研究,在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指导方面也有着更加先进的研究。
①Jin P, Du J, Huang c等人在文章Detecting Hotspots from Trajectory Data in IndoorSpaces中,采用WiFi信号以及蓝牙信号获取顾客的大致位置,从而获取到商场中的一些热点,进而为数据统计指标的研究提供设计思路。在信息技术方面,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为商铺客流相关信息统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
②Martin W. Traunmueller,Nicholas Johnson,Awais Malik,Constantine等人利用大规模WiFi探测数据模拟城市机动车道的模型,分析密集的城市中的54个接入点的公共WiFi网络收集的探针请求数据,运用空间网络分析,以识别网络节点之间的边缘频率和行程方向,并将结果运用于道路和人行道网络,从而确定使用强度等级和轨迹。他们认为,随着城市的市政WiFi网络不断扩大,使用无线探测数据对城市移动的建模可以更加精确,前景也十分的广阔。[2]
2.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
①城市设计八要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米哈德·雪瓦尼在《城市设计过程》这本书中,提出的城市设计八要素中有使用活动中,认为活动支持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他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凑热闹”的本性,使用活动和允许这些活动发生的形体环境条件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3]。
②场所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提出的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中的场所理论,通过把人的需求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将这些内外因素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这实质上就是关注人与空间关系的典范[4]。
③“运动论”理论:美国培根在《城市设计》中,认为城市形态和运动形式之间关联很大,指出人在运动中体验空间,空间在人运动过程中产生关联。[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