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皮普形象文献综述
2022-07-18 22:27:27
文献综述
19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作家之一,自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野,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狄更斯的小说及其研究。他的小说如《远大前程》等作品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同时,狄更斯研究也是欧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脉,在国内外,始终保持着狄更斯研究的热潮,众多学者主要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特色、形象意蕴、儿童问题等各方面对其小说进行研究。
笔者主要是对小说《远大前程》的主人公皮普进行研究,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的真实生活经历,分析皮普人物形象的特点,探索皮普的性格由正直无私到骄傲、势利,最后回归善良、仁爱的变化过程,并通过细致分析小说的情节设计和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深入剖析引起皮普性格变化的原因。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该形象塑造的意义,从而从更高层次地把握作品主人公皮普的形象特征。
这些文献主要从小说本身、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叙事特征、语言艺术、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等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人性、时代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国外狄更斯研究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都是一股潮流。欧洲最先对狄更斯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理查·豪恩这样评价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皆以个别的真人与普遍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绝大多数人物都代表着某个阶级”。20世纪之前,西方对狄更斯的人物形象研究也主要从人物形象与所处社会阶层的关系入手。20世纪60年代之后,女性批评、心理批评、解构主义等学术批判方法进入到了对狄更斯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当中。弗·雷·利维斯与妻子的合著《小说家狄更斯》中就狄更斯小说中社会批判性进行了研究。此外,也有学者为狄更斯的生平著书作传。如布朗的《狄更斯在他的年代》将狄更斯的生活时代与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交互介绍,使读者对狄更斯的创作生涯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
国内读者最早接触狄更斯是在晚清的翻译热潮中,1907-1909年,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了狄更斯的5部长篇小说;进入80年代,狄更斯小说的译介逐渐活跃;在90年代,狄更斯长篇小说的新译本多达33种,《远大前程》出现了6个新译本。目前国内《远大前程》的译本有近十种之多,比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王科一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万、叶尊译)的译本,本文中所使用的人名、地名等就选择了王科一的翻译。对小说《远大前程》的研究始于民国时期,在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开始有了一些关于《远大前程》的评论,如伊瓦肖娃著的《狄更斯评传》。国内《远大前程》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苏联影响,我国学术界对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时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远大前程》也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对狄更斯研究的专著有赵炎秋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其中很多章节谈到了《远大前程》。
在对《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中,郝转萍的《从神话原型角度解读lt;远大前程gt;中皮普的心旅》是从神话批评原型的角度解读了主人公皮普的心路历程,其中包含了对皮普形象的分析。文中作者运用了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弗莱将文学系统分为五种模式,作者把主人公皮普归为第四种模式,即“主人公就是我们普通人,既不高于常人,也不高于所处的环境。”并将皮普的心路历程与《圣经》故事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相类比:皮普的童年阶段纯真质朴,虽然物质生活不很富裕,但有着姐姐、姐夫的疼爱与关心,相对还是平静、幸福的,他就像最初生活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一样,过着祥和的生活。第二阶段,皮普受远大前程的驱使,被逐出了“乐园”,漂泊于肮脏的伦敦上流社会,“远大前程”就如同吞噬一切善良品质的魔鬼,皮普的沉沦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神话模式相吻合。第三阶段,皮普在梦想幻灭后所遭受的苦难亦如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所经历的苦难人生。在《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正是沿着这一神话模式成长并完善其人格的,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深入剖析了主人公皮普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对潜藏在作品背后的原型内容有认同感,从而提高读者的审美心理。
李晓琳、刘倩共同撰写的《狄更斯小说的童年主题探究》是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究狄更斯的成长小说。作者结合了《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三部作品,从“成长小说的社会功能”和“小说中的童年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分析了儿童形象的塑造在狄更斯小说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作者通过分析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写贫苦的孤儿奥利弗形象是为了借以批判当时社会对贫苦人民的歧视以及贫民阶层严重的堕落现象,从而说明狄更斯的成长小说体现了“借儿童视角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其次,通过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孤儿大卫经过自己奋斗成长为一个作家的艰难历程,说明狄更斯的小说有“描述人性自我救助的过程”这一社会功能。最后,通过对《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成长历程的分析,论述狄更斯小说有“展现个体生命价值”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儿童身上的苦难既是狄更斯批判艺术的聚焦点,又是其批判精神的爆发点。狄更斯借助儿童主题,体现了邪不胜正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表达了自己以善抑恶的社会理想。儿童小说是狄更斯批判精神的有力载体,透过这一主题可以看到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从而更好地理解狄更斯的成长小说是立足于深刻的人性,反映社会最深层的弊病。
此外,在对《远大前程》主题思想的探究中,还有社会批判主题、理想破灭主题、成长主题、人性回归主题等方面的研究。如陈颖在《现实的批判、道德的弘扬、人性的探索——浅析狄更斯小说的思想观念》一文中谈到,批判观念、道德观念、人性观念三者构成了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的三个基本侧面,成为其思想内容的主体。也有学者察觉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思想在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流露,例如陈洁的《梦境和潜意识的流露——狄更斯的弗洛伊德式探究》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