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探究毛姆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枷锁”及人生观文献综述

 2022-08-02 14:33:43  

文献综述

《人生的枷锁》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如何突破人生的种种枷锁,最终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突破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菲利普的经历,也就是他如何突破人生枷锁获得自由的过程,每一章节读来都十分有趣,但综合看待,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内心所望和“枷锁”产生矛盾冲突时他怎么反复进行心理斗争,悔恨—憎恶—厌弃—放纵—再悔恨的纠结过程。比如他首次狂热崇拜上帝是因为听从伯父的布道以为只要心足够诚,向上帝祈祷便能治好自己的瘸腿;发现愿望没达成后先是埋怨自己不够虔诚,然后怀疑甚至憎恨上帝,再之后则是悔恨,在忏悔中更强烈而虔诚地坚持每晚念诵《圣经》。再比如菲利普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念书时崇拜校长珀金斯先生,全身心的热情都被激发,要将自个儿奉献给上帝领圣职;可这热情转瞬即逝,他因为失去同校一个孩子的友谊开始打心底里讨厌学校生活,决定不要继续进牛津深造当牧师,之后更因看清了自己大伯作为教士和其他教区牧师们言行不一、心胸狭隘的种种行径,下定决心要离开既定的圣职道路进入尘世;但当自己这份决心终于经历重重阻碍获得校长同意后,却又心头沉重,感到无限压抑,“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事后反倒希望自己功败垂成!”菲利普的种种纠结,正是人性自相矛盾不依逻辑行事的最佳体现。而人的这种非理性是个性的重要表达,就好像不完美,而非完美,才界定人性一样。菲利普若不如此纠结,往复扪心自问,便不可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对话获得思维广度与深度的递进,也便不可能终于意识到他头上的种种枷锁,更不可能突破这些枷锁,获得最后的自由。   

正因如此,菲利普必须被套上枷锁,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他都必须首先经历人性枷锁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与甜蜜、温暖与张狂,才谈得上卸下枷锁获得自由。没有经历过这种迫切与悔恨纠结的人并没有资格反对枷锁,因为他们头上套着一个叫做“无知”的无形枷锁,很难做出全面而有效的判断。   

菲利普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不吝自我剖析、不断自我否定的勇气。二是他敢于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不管是他年少轻狂一意孤行去德国的冲动,还是从伦敦会计师事务所毅然辞职跑去巴黎学画,他都没怨天尤人过,他会跟自己纠结,对身边的人事也难免有看法评价,但他并不迁怒于人,成功失败都老老实实接受现实,哪怕穷途末路也羞于受人恩惠。这份人性里的善,消除了菲利普生命里很多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的枷锁》大概是最接近毛姆自传的一本小说。菲利普自幼丧亲,瘸腿,寄宿冷漠无情的牧师叔父家,这与毛姆自己双亲早逝,寄宿牧师叔父家的经历不谋而合。毛姆个头矮小,口吃,在学校受欺负,在家中遭冷漠,小小年纪便内向、害羞,过分敏感,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些都与菲利普十分相像。毛姆16岁拒绝再读皇家公学,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文、哲学与文学;毕业后回英国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但一个月就辞职,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这样辗转反侧的求学与就职经历与菲利普也同出一辙。尽管毛姆自己说《人生的枷锁》是非自传的文学创造,但1938年(《人生的枷锁》出版4年后,毛姆承认“事实与虚构在我的作品中如此紧密交织,现在回顾,我几乎无法将它们分开。”('Fact and fiction are so intermingled in my work that now, looking back on it, I can hardly distinguish one from the other.')

品读《人生的枷锁》,会引发我们的深思,进而更深刻地探究人生价值。菲利普的不断选择就是在不断品味人生的意义,尽管始终一无所获,但却动人心弦、耐人寻味。作家借以描写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经历探索人生意义,得出的结论是,生活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看起来五彩缤纷热热闹闹,其实一切都与地毯的图案一样,随意编织罢了。这是作家毛姆得出的人生结论。为了更清楚、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毛姆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人生的意义》的散文,其结论也是: 人生没有道理,人生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不得不去留意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背景:本书发表在一战时期。在当时战争、殖民等背景下,英国社会功能这个函数的阈值非常之窄,个人能够发挥自我的空间也非常小,人们几乎体会不到活着有什么意思,更别说整个人生能构成何种意义。所以这种虚无状态是时代性、阶级性、社会性的,是必然的。但是现在我们的时代大不同了,是否接受毛姆在本书中传达的“人生无意义”,便是个人对人生观的理解和选择了。

人生无意义的悲观思想其实并不只是毛姆个人的独创,而是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普遍流行的一种人生哲学。我国最具人生深度的名著《红楼梦》就是如此。其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就明确表达了上述思想。现代著名智者钱钟书也曾有“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慨叹,这里的“万事”,不用说包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而且是“万事”中的大事。另外,佛陀“四大皆空”的思想,民谚“人生如戏”的说法,等等,无不包含人生虚空、曲终人散、人生无意义之微言大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