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廖一梅剧本创作的先锋性文献综述
2022-08-02 14:19:44
- 前言
研究廖一梅剧本写作的先锋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选取的对象是廖一梅的剧本。以往对先锋戏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戏剧成品,很少将眼光对准剧本本身,但我认为剧本是戏剧创作的基础,刨除戏剧表现形式,单看剧本本身也能分析出鲜明的先锋性,并且这才是先锋戏剧的根源,是具有研究的必要性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将对于先锋戏剧的研究转向对于剧本本身,深入剖析廖一梅剧本作品中极具个人色彩的先锋性,明晰这一时期先锋戏剧发展的理论体系。
其次,需要先行了解“先锋性”这一概念。先锋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最初用作军事术语。其性质至少包含了这几面:前沿性;冒险性;艰巨性。到了19世纪后半叶,先锋的概念才与文学艺术产生联系。在西方,先锋艺术在20世纪达到高潮,尤其在戏剧领域方面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这一时期的戏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反叛,并创造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先锋性传入中国,在中国戏剧上的表现是内容与形式的不断突破,勇于创新并带有时代特征。
最后,明确一下本次研究的综述范围。在知网关键词搜索“先锋性”有1885条结果,搜索“先锋戏剧”有1101条结果,搜索孟京辉有304条结果,搜索“廖一梅”有34条结果。我通过仔细研读分析廖一梅相关研究文献,选择性阅读先锋性、先锋戏剧、孟京辉戏剧相关研究文献之后,脑内对于中国先锋戏剧的发展历程与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概念,对于廖一梅的个人特色也有了深度把握。
二、正文
国内对于先锋戏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纵观式的研究,将中国先锋戏剧发展的各个阶段串联在一起,分析其特征与表现形式,比如孟京辉的著作《先锋戏剧档案》,其中就是选取了先锋戏剧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突出作品做先锋戏剧的特性分析。再比如古桦的《中国先锋戏剧研究》、谢蕊竹的《中国先锋戏剧及其先锋性研究》、姜莉莉的《守望彼岸的姿态—九十年代语境下的中国先锋戏剧》。另一种是以导演风格划分现存先锋戏剧,以孟京辉为研究对象的如田妯妯的《孟京辉先锋戏剧研究》、曹佳的《孟京辉先锋戏剧的美学研究》等,以高行健为研究对象的作品比如黄婧媛《融合与分裂—高行健的先锋实验戏剧复调艺术思维研究》等,以牟森为研究对象的作品比如路晓明的《身体的诗学—牟森戏剧先锋性研究》等。所提及的第一类之中具体选取的作品无不例外有提及孟京辉的作品,第二类之中也是对于孟京辉的研究最多,可是作为孟京辉戏剧作品的大部分剧本提供者廖一梅,对其所做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少数的对于廖一梅作品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析其戏剧理论的研究,得出廖一梅的创作带有悲观主义、女性主义等特点。例如骆志方的《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叙述底色探析》,郭雨欣的《孤独的郁金香—廖一梅创作论》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廖一梅剧本创作特色,此类先例很少,例如罗琴的《廖一梅先锋话剧话语标记研究》。
国外对于先锋戏剧的研究很多,理论体系也较完备。由于本文主题“廖一梅剧本创作”的限制,参考了一些与廖一梅个人创作理论相关联的理论性著作,只涉及了少量具体国外先锋戏剧作品。如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这其中提到的先锋、颓废与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中表现出的论调高度一致。廖一梅剧本作品中做表现出的存在主义也是引于国外的先锋戏剧理论。这一点与叶良志的《戏剧鉴赏》中选择的篇目萨特的《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本文将廖一梅的剧本作品作为研究先锋性的对象,我认为是从先锋戏剧的根基出发,具备研究的价值。另外以先锋性为总的出发点发散性分析研究剧本,不将其局限在文本研究或者是语言学研究,我认为是一个创新点。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