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from Movie The Hours文献综述
2022-07-29 16:45:52
文献综述
语言是社会的反映。作为历史久远的一个社会问题,性别歧视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语言中。本论文试从体现女性主义的影片The Hours中分析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历史、宗教和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性别歧视的由来,并提出避免出现性别歧视语言的方法,以求在语言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 引言
性别歧视语是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长期社会顽疾的外在症状。上世纪70年代初,女权运动在西方兴起,受其影响,英语世界掀起了一场旨在消除性别歧视的文字改革运动。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旨在通过从词性,词义和称谓这三种英语的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宗教和社会这几个角度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消除英语语言中对女性歧视的现象。
- 研究背景
2.1. 性别歧视
美国传统词典将性别歧视定义为“一个性别群体对另一性别群体的歧视,尤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语言性别歧视的定义为“通过语言的使用对某一特定性别人群(基本上是女性)进行贬损或轻视,强化性别有尊卑,男女有主从的不平等观念,从而造成女性的地位降级和文化失语或隐形。”(Anne Pauwel, 31) 对性别差异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在语言学的探索中称谓焦点。当时正是世界妇女运动兴起的年代,男女性别的新定义出现了。70年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如莱科夫、特拉克尔、齐默曼、亨利等追溯了语言性别差异的社会根源。80年代初,博林格则认为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是一种语言歧视现象。初期的研究大多从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方面考查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的不同之处,注重的主要是语言结构形式上的特征,范围比较狭窄,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交际语中的男女不同说话风格,视野比以前大为开阔,人们力图在更高的层次上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的使用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问题。
2.2 女性主义
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法国现代启蒙文化运动中首次得到大张旗鼓的提倡。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通过的法国《人权与公民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启蒙运动哲学家孔多塞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妇女们非常积极地反抗封建政权。于是在1840年出现了妇女的权利这样的口号。
从1953年的“womanize”到1840年的“womenrsquo; s rights”,再到1966年的“Womenrsquo; s Liberation”,这些概念的提出和流行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趋势。在1860年以前,英语中还没有“Feminism”这个单词,该词来自于法语“Feminisme”,由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改革家傅立叶发明。该词原先没有对于“妇女权利的倡导和争取”的意思,只是单纯地指女人的身份和地位。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者,Feminism作为一个正式的英语单词于1894年被引用到英语当中。(Jane Rendall,1)
国内关于Feminism一词的翻译存在着争议。绝大多数字典上都将其翻译为“女权运动、女权主义”,这是来自日语的概念。后来一些学者认为用女性主义更符合西方人的理念,也更贴近该词的原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