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2-07-27 14:20:08
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文献综述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剧烈,特别是汽车生产制造行业尤为严重。经济危机过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然而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与需求越来越大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因此新能源成为了工业生产的新一大推动力,汽车行业作为污染严重的行业之一,运用新能源不仅能节约资源,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作为新能源企业,其本身就拥有着一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从而需要从各方面分析企业的成长性,从而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推行。
二: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
在国内,许多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的成长性,例如王举颖(2006)采用了网络分析的方法,并用平衡记分卡法为基础,将成长性的评价体系分为了三级,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成长性的构建。张积林(2013)运用了因子分析法从偿债能力,资产运营,发展与盈利能力的层面与当年各企业财务报表的其他指标笼统地分析了企业的成长性。李柏洲,孙立梅等(2006)在基于时序的基础上,运用系数法与beta;调等,选择了二十余家典型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郭晓玲(2011)则在熵权法方面重点选取环保行业进行研究,研究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陈晓红,彭子晟等(2008)侧重于研究技术与创新的投入提高与企业成长性能力提高的关系,期间运用突变级数法,得出创新技术的投入与其能力的提升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
其次时效性与参考价值较高的就是收集了当年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及其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朱和平,王韬等(2004)在香港期间,实地考察,收集了二十家高新中小型企业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做出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王青燕(2005)则对于所在深、沪两市的一共两百三十多家企业做了大致调查,重点研究在于资本结构方面,并对其是否作用于企业的成长性做出评价。
无论是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还是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的成长性都会受其影响。李角奇(2011)就认为企业的成长性是由各方面条件与机会制约而成,因而有了这些制约才会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成长性提高。孙维峰(2012)提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研发投资的强度作为企业成长性的桥梁存在,那些因为缺乏创新资源,研发成品利用率不高的企业,成长性相对的不会很突出。然而徐维爽(2012)与陈丹,张慧丽(2011)则提出技术创新等并没有对企业的成长性起到一定作用。鲍新中,李晓非(2010)与外国学者Allan Li(2003)写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将企业的成长性作为因变量,基于时序数据,以新能源企业为样本,深度分析了创新技术对于企业的成长性是否有影响。张同建,蒲勇健(2011)通过调查高新技术企业,发现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客户,人力等非财务指标方面对成长性有影响。龚光明(2013)也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入手,分析了电子类的上市公司,将六个主要能力按照分数清晰罗列,以排序说明企业成长性能力大小。
上述有些情况已经表明了不同的观点创造出的结论也不尽然相同,有些甚至相反,思考的角度也是研究成果的变性因素。刘青松(2004)表明开放的心智结构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成长能力的大小要看企业是否在新的领域有所建树,自我调整和创新的手段是否有效。张炳坤(1998)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体现价值的提升,内部不断优化,才是成长性提高的标志。王琦(2003)表示企业的成长不仅体现在资产,盈利的能力等方面,还体现在其在同行业之中是否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周志丹(2010)与赵天翔,李小丽(2003)则强调了企业在发展时需要一定较长的时间,在此经营期内需要通过变革,创新增强企业的成长性,另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需要有不同的成长性指标。周霞,宋清(2014)将企业的成长性看做一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实现此过程即是成长能力的提高。李霞,何清(2003)单从环保行业研究,发现新能源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都普遍高于同一时期的其他行业,环保行业一开始就拥有较长的成长空间,所以不同的行业成长性也有比较性。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