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Black Humor in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文献综述
2022-07-26 14:20:52
文献综述
1. 前言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她在23岁时出版了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后名声大噪。《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南方小镇上三个人之间纠缠不休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突出了爱的无力和荒诞,揭示了人类永远无法逃脱孤独隔绝的宿命的主题。本文将着重从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内涵,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中篇小说。
2.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爱与孤独”、“精神隔绝”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 《金色眼睛的映像》等共同的主题。20世纪40年代外国学者对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评论焦点集中在其诗性特征上面,甚至有些评论家将该小说描述为“抒情诗式”文体。这样一来,该作品的现实主义层面的意义被其象征主义的寓意削弱,其直接后果就是场景描述和人物刻画被剥夺了历史文化个性,而赋予了普遍性的抽象寓意。1959年,Ihab Hassan在《卡森·麦卡勒斯:爱的炼金术和痛苦美学》中首次提出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怪诞哥特式手法,《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一段经典的关于爱与被爱的议论指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哥特式想象来源于注重传统和群体价值的南方生活。此后60到70年代的评论家都从“南方哥特”这一角度解读其作品。在早期的评论中,作家的性别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直到1985年Louis Westling把卡森·麦卡勒斯,尤多拉·韦尔蒂和弗兰纳里·奥康纳3个南方女作家一起放在南方女性特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指出这些南方女作家挑战和质疑传统的南方“女性特质”。2003年Sarah Gleeson-White出版了一本书《怪异的身体: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性别和身份》主要从性别和身份的界定、 “双性同体”、异装癖等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当时女性想要成为男性是因为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男性拥有更多的自由。2008年Melissa Free利用“酷儿理论”从同性恋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麦卡勒斯本人感受到的不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同性之爱更让她感到孤独和隔绝。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遗憾的是国内学者起步比较晚。自从1979年李文俊先生把《伤心咖啡馆之歌》译成中文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82年赵毅衡发表了“畸形社会孤独者的哀音——怎样理解《伤心咖啡馆之歌》”,他认为这部小说采用象征手法和“反讽法”,即将互不相容的东西并置在一起,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孤独的通病:由现代交通网和通讯网空前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却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孤独。国内学者早期主要从怪诞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解读,小说描写了奇形怪状的人的畸形的爱情,但是怪诞中有真实,将戏剧化的现实世界和富有诗意的艺术世界融合在一起。2000年后的评论家主要从性别越轨、双性同体等角度分析,认为麦卡勒斯笔下的这些“雌雄同体”的人物表达了对男权、父权主义的控诉。相对于主题来说,关于小说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论文数量较少,主要从隐喻,象征,互文等手法来分析。和国外的学者一样,近几年国内的学者也根据“酷儿理论”进行同性恋解读,认为解构传统的性别标准,人的个性才能真正自由地发展。
2.3 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