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Kitty’s Psychological Journey in The Painted Veil文献综述
2022-07-26 14:19:07
附页:
文献综述
1. 前言
《面纱》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不朽之作,出版之初并没有受到文学批评界的赞赏,但是随着整个社会阶级的深刻变动和发展,渐渐被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接受。《面纱》主要描写了一对怨偶在不幸的婚姻中互相折磨,夫妻之间反目成仇,最终导致杀身之结果的故事。本文将着重从凯蒂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阐释凯蒂的精神之旅及其原因,得出女性应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所在的观点。
-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在许多国家的文学历史上,关于毛姆的介绍谈及很少甚至没有,在英国本土,毛姆的作品不受欢迎,几乎所有的英国文学史中都没有详细对他做过介绍。对于毛姆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平衡和稀少同时又是有争议的状态。大多数的研究没有注意到他的随笔和游记,仅仅集中在他的著名长、短篇小说上。与他的其他优秀作品相比,《面纱》被批评家研究得很少。1925年,《面纱》出版,人们褒贬不一,但是进入了畅销书排行版。《纽约时报》引用了别人的评论,高度评价了毛姆和《面纱》,认为其作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温暖和热情,而这些特点很少体现在毛姆的其他小说中。也有人形容他“可读”,“能干”和“有天赋”,尽管他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创新”。毛姆的好朋友Karl G. Pfeiffer说:“《面纱》是一部杰作,因为它体现了毛姆的特征:故事背景在外国、通奸和上帝,如果你看过《面纱》,你就会在书中寻找到他的宗教观,得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结论。”(1959:87)英国的《发行人》杂志称它为“当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而当时英国的大作家利顿bull;斯特雷奇认为它顶多是一个“二等一级”的作品。弗雷得里克·拉菲尔轻视《面纱》,因为简单而又戏剧化的情节。一些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女主人公的成长,比如对凯蒂的精神历程进行了分析。除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也是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还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小说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悲惨婚姻,对背叛和宽恕进行研究。20世纪中期,伴随全球化趋势,他的作品被源源不断地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毛姆成为闻名遐迩的英国作家,一些国家一度出现“毛姆热”的现象。美国学者特德bull;摩根在他所著的《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1986:409)中,将毛姆这种被排斥于文学权威评论话语之外,但同时又在读者中拥有极高声誉的现象称为“毛姆问题” 。
2.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下半叶《面纱》被周煦良,潘绍中等著名翻译家翻译,从而引起我国的一些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毛姆作品的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开始他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对毛姆作品进行研究和介绍的文字就比较零散和笼统了。主要表现为发表于文学刊物上的一些综合性的评论。国内批评家认为毛姆是一个反殖民主义者,比如刘宪之认为毛姆的反殖民主义倾向是明显的,申利锋也认为中国的许多批评家也已经注意到毛姆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短篇故事和作品的总体性研究上,对小说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他的四部著名的小说中,而《面纱》又是其中研究得最少的,其研究主要涉及婚姻和爱情,也有对于自由的追寻,先验论和人性的研究。学者也有集中在有关中国的分析研究上,如王丽亚采用叙事性的视角揭示现代化之前的中国和殖民地的中国的双重想象。主题的研究主要分为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觉醒和后殖民主义。例如冯运丽的“关于《面纱》的背叛和救赎的分析”就是从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而杨倩倩从东方主义角度解读西方的压倒性的西方话语权和毛姆的东方情结。还有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的觉醒,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悲剧婚姻的原因,也有结合成长小说的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独特的成长过程,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有从形象学角度,对毛姆关于中国题材作品《面纱》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沉默的他者:毛姆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以毛姆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为研究焦点,成为国内研究毛姆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有学者把毛姆的作品与张爱玲的小说作比较研究,甚至有学者从自然主义解读《面纱》中所体现的毛姆的自然主义思想。此外,相关的研究如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小说,小说中对幸福的追求的主题的研究,小说中反映的婚姻方面的社会伦理。总而言之,国内的毛姆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显示出一种兴盛的状况。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