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ief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文献综述
2022-07-26 14:16:37
文献综述
1. 前言
《红字》 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小说以深奥的主题,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其象征手法发人深省。本文将从象征的角度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红字,场景以及几个主要人物,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象征主义在这篇小说中体现的非凡艺术。
2.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霍桑及其作品不仅被国内外伟大作家提及,更是有众多文学、文化史学家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十世纪之前主要是对霍桑宗教观念以及美学的探究,二十世纪后半叶,几乎每一种文学流派,如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研究、女权主义研究、新历史主义批评、加尔文的原罪观等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少不了与《红字》这一长篇小说相结合。1941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还将《红字》列入“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F.O.马锡森(F.O.Matthiessen)在《美国文艺复兴:爱默生和惠特曼时代的艺术及其表达》(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the Emerson and Whiteman)一书中,高度评价《红字》的艺术性。他认为在这部小说里,霍桑“发展了他最连贯的情节。对称的结构设计围绕这一绞刑台前的三个场景展开”。三年后另一形式主义批评家舒伯特(Leland Schubert)在他的《作为艺术家的霍桑—小说的完美艺术技巧》 (Hawthorne#39;s Artist: Fine Art Devices in Fiction)一书中不仅发展了马锡森关于《红字》围绕绞刑台展开的观点,他还对小说框架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评论家理查德·H·布罗德黑德(Richard H.Broadhead)专门用“霍桑传统”这一专有名词组来确定霍桑在创作主题、叙事策略、意象选择、人物选择等方面给美国虚构文学留下的遗产。另一位评论家Samuel Chase Coale 在分析霍桑对美国当代作家如威廉姆·福克纳(William Faulker)、乔伊斯·卡罗·欧茨(Joyce Carol oats)、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等作家的影响时,曾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影子,他说“霍桑为我们的文学和文化投射下的影子是如此之长,在他的阴影下产生的作家和评论家如此之多以至于有时我都担心在里面迷了路”。
2.2国内研究状况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最早于民国时期译介至中国,他作品中典型的清教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成为国内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媒介。大多数评论围绕作品的宗教伦理主题、人性主题、女性主题等展开了探讨,如程树华的作品《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斯特个性上的体现》。 作品的象征手法也得到广泛的关注,评论家们从作品名、人物象征、人物姓名以及形象刻画、景象意向、作品情节与基督教原型等几个方面阐述作品的象征意义。国内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社会文化批评、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精神和后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其中社会批评还集中探讨了作品的宗教观、价值观、异质文化、道德观,以及作家的乡土情怀和美国梦。比如: 金衡山通过介绍三篇不同时期对《红字》及其影片的评论,说明在通俗文学的文化语境中重新解读《红字》的意义,对文化批评的本质做出进一步思考。
2.3与本文相关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