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Advertisements文献综述
2022-07-24 11:36:29
文献综述
- 研究背景
1.1国内研究状况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90年代,隐喻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1991年,刘重德在《文学翻译十讲》中曾提出四种方法翻译隐喻:保留形象,转换形象,意译保留原意,音译保留原音。1998年,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一文中对广告的目的和功能性进行了归纳,隐喻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原广告中深刻的含义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000年,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人们重视。2001年,李美提到了隐喻翻译的几种非常常规的用法,意译或活译、再造、省略、换位喻译。2004年,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详细介绍了语言、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李冬艳在其文章《隐喻广告的功能解析》中着重探讨了广告英语中隐喻翻译的简约、意义创造、文化功能,指出隐喻作为广告创意的手段,可以使广告词富于美感、简洁、生动、富有新奇性,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国外研究状况
而西方对于隐喻的翻译研究远早于我国。亚里士多德在“On Poetry Style”对隐喻下了定义,但他只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来研究,只停留在了词汇层表面。Lakoff 和Johnson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总结出日常生活中有70%以上的表达是带有隐喻色彩的。Tanaka 1994年在 Advertising Language 中指出“Information is subordinated to Persuasion”。由此不难看出,翻译是不难实现广告本身预期功能的。Brierley 2002年曾说过公司主要致力于两件事情,找到一个合适的品牌隐喻并确保这个隐喻能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因此将隐喻应用于广告可以强化广告的语言表达,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英国学者E.S.Lewis提出了著名的AIDA原则,这一原则认为:广告想要获得良好的宣传,就必须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欲望,最终产生消费行为。隐喻翻译能时广告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达到消费的目的。
- 总结
参考文献:
首先我们对隐喻的认知,不仅仅要作为一种修辞来研究,而是要对隐喻进行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全面地熟悉它的特点、隐喻翻译存在于广告中的形式,通过对隐喻翻译的理论研究和策略,并采用恰当地翻译方法,才能更好的传达隐喻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从而使译文更好的实现两种信息的交流。隐喻的直译、意译、音译、转译等在广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达到广告预期的商业性。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宓庆.问题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