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云县山前河滨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2022-07-22 15:04:15
摘要:从滨水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文化要素在滨水景观中的表达形式以及文化元素在小城镇景观表达的设计手法,以连云港灌云县山前河为例,通过隐喻与象征,引用与重构,对比与融合等设计手法表现小城镇滨水空间中的文化要素。同时针对文化再生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据此对小城镇滨水文化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滨水空间 文化再生 小城镇
- 前言
在城镇发展的历史中,滨水空间往往是小城镇发展的起源,是城镇各种文化、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这里通常记载着城镇的文化和历史的痕迹。面对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城镇的滨水空间变成了追求利益的航运通道或者是农事灌溉水渠,虽然有些做到滨水空间市民参与互动,但是大多数都相继缺乏地域特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由于城镇文化背景差异、环境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使得地域所具有的空问形态、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独具其个性和特色。人们对城镇滨区地域特色的忽略、言目营造景观、乱搬造景元素,导致地域特色、场所特色的丧失。二,言目造景,一味追求气势,采用昂贵的材料,以及标新立异的景观给人民陌生、缺乏安全感的环境,拉开了人与滨水的距离,是居民失去了应有的场所归属感。三,许多河岸采用钢筋混凝土用结构,破坏了自然生态河岸的生态过程,增加河流负担,从而导致白然灾害的发生,河道防汛功能下降。
- 正文
2.1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系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形成的场所。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通常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 地理上、物质上的概念,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概念,是由城市水系所形成的水场。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滨水空间以其良好的景观形象、怡人的人居环境、巨大的经济价值、优越的建设用地品质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规划研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针对滨水空间凸显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大量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其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尚缺少系统的总结和研究。
2.2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
2.2.1形成阶段 作为水体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河流所创造的空间环境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人类生存、灌溉和运输的必要源泉,水与人类文明起源密切相关。在城市形成的早期,临河发展主要是缘于居民饮用水、农业灌溉以及捕鱼的需要,而河流在商业交通上的意义不大,滨水区呈现一种自发性的良性发展态势。依山傍水,临水而居,人与水和谐共生,关系融洽是这个时期滨水地区的主要特点。
2.2.2繁荣阶段 商品与市场的发育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展,滨水地区因其交通优势逐渐成为工业和贸易的聚集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的交汇处往往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商业都会。许多世界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造成了多元文化在此的碰撞融合。例如,匹兹堡、圣路易斯、苏州、南京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名世界。发达的水运交通网络,便捷的水上交通工具使城市滨水地区集聚了大量早期的手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从%清明上河图amp;中展现的中国古代滨水生活场所,到至今保存完好的威尼斯水网景观,这些生动的滨水景观显示出带有偶然性的建筑布局产生的原因。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铁路运输时代。此时的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水陆交通枢纽的关系和港埠功能的充分发挥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2.2.3衰退阶段 自17世纪初起,人类致力于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建设未曾得到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用地功能的调整及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受到忽视。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城市大量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转向铁路,滨水空间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大大削弱,原先的工厂、仓库、客栈和码头逐步废弃。水体也由于多年污水、垃圾的排放出现严重污染,致使滨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质量急剧下降,发展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滨水空间在经历了农业文明的繁荣之后,一度衰落为城市中荒芜的地段。如上海的苏州河段两岸,过去曾是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后因水质污染、河道淤塞,一度成为上海 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滨水空间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对经济效益的狂热追求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这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