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The Metamorphosis文献综述
2022-07-22 13:01:28
文献综述
1. 前言
对于卡夫卡,人们现在已经不陌生了,特别是他的代表性的作品《变形记》,许多读者认识卡夫卡是从他的这部作品开始的。虽然是个中篇,但是学界对于它的关注一点也不亚于他的《审判》《城堡》《美国》这三个未完成的长篇。关于卡夫卡《变形记》主题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本文在仔细研读该小说以后发现, 它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小人物格里高尔为了追求理想而奋斗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孤独、执著和绝望。
2. 研究背景
《变形记》学界对于它一直很关注。考察角度也很多,其一是对于《变形记》主题的探索;其二则是从艺术特征和美学的角度来考量《变形记》;其三是对于《变形记》做比较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较早评论《变形记》的专家有瓦尔特bull;Hbull;索克尔,他的《反抗与惩罚——析卡夫卡的lt;变形记gt;》深刻地揭示出此文本的主题,即是格里高尔通过变形来反抗父亲,来避免惩罚,但是却适得其反,“变形便把反抗与惩罚两层意思联系了起来。因为,可怕的形象使格里高尔能吓跑秘书主任,但面对愤怒的父亲却失了效,使他变得软弱无助。变形更深刻的含义与其说是反抗,勿宁说是受罚。须知,父亲转眼间便把格里高尔对秘书主任的胜利变成了可悲的失败。”而格里高尔正是卡夫卡自己的写照。索克尔的观点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并且使得对于《变形记》的评论较早的达到了一个理论高度。日本学者平野嘉彦,他在自己的著作《卡夫卡——身体的位相》也集中篇幅论述《变形记》,说它表达的“是由人退化成lsquo;毒虫rsquo;,蕴含了使所谓生物lsquo;进化rsquo;逆转的倾向性”这里的人集中指犹太人。他认为这篇小说渗透有对于犹太人血泪史的展示,即这支民族一直以来命运多舛,被歧视,被边缘,毫无权利保障。平野嘉彦的突出特点是他认为将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翻译成“毒虫”更确切。这种论断的深度无疑不是一般学者能够企及。
2.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人对于卡夫卡的关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在以后的30年里平均每年以近10篇的评论文章从诸多视角在阐释《变形记》,一直到今天这种势头都未消退。角度一是从从艺术特征和美学的角度来考量《变形记》。崇庆余,姜建国在《lt;变形记gt;—现实主义杰作》里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写实的,其中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来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要么是前者的再发展,要么是后者的进一步深入剖析。但从整体上看,支持前者论点的似乎比后者更加多些。当然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变形记》是传统的和现代的都有.而索绍武.在他的《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lt;变形记gt;艺术特色分析》则更加全面和深入地阐释了这个观点。其二是对于《变形记》做比较研究。一般将《变形记》和中国的作品进行比较,而其中比较的最多的是《变形记》和《促织》这两部作品,这类文章大概有10多篇,方晓明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虫—lt;促织gt;和lt;变形记gt;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主要围绕两个文本中的一个共同问题——变形之因进行分析,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和成名的变形有着类似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个人性格原因以及家庭因素等等。另一篇代表性的是韩玺吾《lt;促织gt;与lt;变形记gt;:荒诞的背后》,该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而得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如认为异化背后是西方的个体意识和中国的家庭观念。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