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纳米铁注射液裸鼠体内活性评价2文献综述
2021-10-14 20:40:01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肝癌,全球每年发病人数在60万以上,其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8.8%,是位居第三的最主要癌症死因[1-5]。近年来,中国肝癌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已有相当多的肝癌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获得了长期的生存,且生活质量高。人类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在肝癌血管造影中大多都表现出高血管密度的特点,这提示新生血管生成在肝癌生物学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肝癌并没有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从控制HCC血管生成的角度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必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思路[6]。目前已有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抑素能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对抗VEFG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不易产生耐药性,且与化疗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7]。
一、纳米磁性载体
磁性靶向载体材料(MTCs):磁性靶向载体材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及诊断的磁性材料,医用磁性靶向载体主要由铁微粒(或铁氧微粒)和其他活性成分构成纳米微球.其粒子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并可在体内完全代谢。这些纳米微球有较强的药物承载能力,抗癌药物以及抗体、活性蛋白和小分子多肽等物质通过一定的物理吸附作用或化学键与其相连,并配合载液形成磁性靶向载体系统。该系统经由静(动)脉注射进体内,在外加磁场的引导下富集到病灶处释药治疗,运用磁性靶向载体进行局部定位治疗不但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害,同时,在病灶部位形成高浓度药物环境,进一步加强了药效。磁性靶向载体材料的磁性能,分散性和自聚性都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条件。[8]
磁性药物微球由磁性材料、骨架材料及药物三部分组成。磁性微球的磁核氧化铁微粒根据粒径的大小分纳米(100nm)和微米(100nm)磁粒,纳米磁粒具有超顺磁性,仅在外加磁场下才具有磁性,用于磁介导的肿瘤热疗时,磁场诱导纳米磁粒的产热效应比微米磁粒大l000倍,故磁性微球多采用纳米铁粒作为磁响应性材料[9]
二、人肝癌裸鼠皮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目前,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其术后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10]。为了研究肿瘤的转移机制,建立接近人体的肿瘤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建立的动物移植瘤模型,移植瘤虽能维持来源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生化特性,但很少发生转移[11],从而影响了他在研究人类肿瘤转移特性方面的价值。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癌在宿主体内表达侵袭转移能力,不但需要具备合适的移植环境,而且还依赖癌细胞之间、癌细胞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12]。
目前,常用的肝原位瘤模型的制作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人肝癌裸鼠皮下一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或采用对数期细胞肝内注入的方法。后者原位转移与临床实际相近,可为肝癌淋巴结转移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但同时肝内瘤灶播散广泛,很难区分是由于注射所致还是自身转移所引起,对转移的范围很难评估,且操作中为止血及避免误注其他部位,也需开腹暴露肝脏。前一种方法先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再接种裸鼠肝内建立原位移植模型,其原理是先让人肝癌组织在裸鼠皮下适应裸鼠体内环境,然后再接种于肝脏,从而保证了移植瘤的存活率。研究表明,该模型与直接肝原位移植瘤模型一样能充分展示人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与裸鼠皮下和腹腔移植瘤相比,其侵袭和转移能力均优于后者。但由于其制作要求无菌条件、操作技术高,往往需要显微外科操作,从而在一定条件下限制了该模型的应用。
先用组织学完整的新鲜人肝癌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 ,形成皮下移植瘤 ,然后用此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裸鼠肝内 ,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 (间接肝原位移植瘤模型 ) ,并将其与直接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腹腔内移植瘤模型作比较。[13]
三、喜树碱类药物作为Topo抑制药,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并且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的S期,通过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等机制发挥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14-15]。HCPT是喜树碱(CPT)众多衍生物中的一种,是CPT的A环第10位上-H被-OH取代而成,具有水溶性好、毒副作用较小等优点[16]。ZHOU等[17]的研究表明,HCPT能增强离子射线对肿瘤细胞的致死性作用。另有研究表明HCPT与放疗合用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8-20]。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