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对其身份转型路径的影响文献综述

 2021-10-13 20:09:07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目前城市农民工的主体,日渐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的农村特征明显减少,城市特征与日俱增。该群体有着更强的融城要求,渴望落户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战略要求。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遏制城乡差距扩大,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从同质的、情感的传统乡土社会进入异质的、工具的现代城市社会,面临着一个重新寻找自身定位、重新寻找自身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经济的、心理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社会的。只有当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说农民工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型。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路径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次研究将继续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环境,心理状况,与旧农民工的差异及产生的新的需求进行研究,以此对这类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研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可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展开:经济适应层面,朱永安(2005)对南京市的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比率远大于第一代农民工,反映出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择业取向。刘传江、徐建玲(2007)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研究指出,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未婚居多,家庭负担要轻,外出目的更多是追求生活品质,更多的关注自己未来的前途;社会认同层面,王春光(200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所遭受到的制度性社会排斥,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同趋于内卷式建构。彭远春(2007)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具有融入与游离并存与交错的特点;心理认同层面,周明宝(2004)通过对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的研究,认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合方面保持着主动自觉的积极态度,他们的城市适应表现为谋求一种与城市的积极共存。刘传江、徐建玲(2007)的调查同样显示出第二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更渴望融进城市社会。

身份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存在形式,是由社会关系所确定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相应的社会规范和权利义务关系。身份源于社会,并存在于社会情境之中。身份并非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随意赋予的,而是由个体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处社会关系的性质及与他人发生的具体联系决定的。个体通过身份转型可以改变自己社会性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改变自身的社会位置,争取自己所期望或应该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职业声望等社会性资源,实现个体身份与角色的统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历来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特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他们生活在城市,主要社会关系却在乡村。职业上,他们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地域上,他们是来自农村的民工;户籍上,法定户籍制度赋予其身份仍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最多只能说是事实上的城市人口,但却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正式居民身份,面对制度强制性认定和市民习惯性认定,农民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角色转型;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新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型与身份转型的背离又使其深陷身份认同的困境。表现为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对于我是谁这个身份问题,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滞后于角色转型。因长期居住、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他们对法定户籍制度保留的农民身份认同度较低,大多数人更认同自己市民身份,他们希望按照职业、生活环境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身份,实现由农民向城市新市民的转型。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既是新生代农民工安身立命的强烈诉求,也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必然出路。

我国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化上存在什么探索呢?刘俊彦(2007)在其主编的《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分别从就业维权、发展型需求、制度公平、社会保障及城市接纳和心理健康五个方面论述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政策建议。徐祖荣(2008)通过全面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认为有必要建立起一种以个人社会关系网、流入地企业、社区、政府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引导流动人口积极参与流入地社会事务,促进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户籍居民的良性互动。刘传江(2010)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3个环节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余作国,林丹梅(2010)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出发,提出要进一步尊重和维护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效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张慧,郝勇(2010)通过SWOT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自身条件的优劣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应该采取SO战略,在现阶段抓住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市民化进程。高友端(2010)认为,要想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市民化,并且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要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

三、总结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较系统地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以及身份转化的趋势及探索,身份的含义、身份转换的表现以及探索。并且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将继续分析讨论,探索身份转化的最佳模式,寻找适合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化的措施,以获得更深入的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