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葫芦脲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1-10-13 19:56:0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1前言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范围广泛、发展迅速的新学科,它主要研究主--客体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组合为复杂化学体系的过程[1]。自1987年Lehn提出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后,超分子化学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组装和分子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超分子化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分子识别[2]。所谓分子识别是指主体(或受体)与客体(或底物)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及组装功能的基础。在分子识别和组装等方面研究中,往往只有具有特殊和有效识别部位或基团的分子,才能成为理想的超分子受体。
瓜环(cucurbit[n]uril,n=4~12),又称葫芦脲,是继冠醚(crown ethers)、穴醚(cryptandssss)、环糊精(cyclodextrins)和杯芳烃(calixarenes)之后又一类新的主体化合物[3-5]。葫芦脲是一类新型高度对称的桶状大环分子.具有疏水的内部腔及由环绕的羰基氧原子组成的端口.结构上的特征使得瓜环区别于其它的超分子主体分子,并使得它能够通过疏水作用、氢键、离子Ο偶极等键合作用键合多种有机阳离子,通过与金属配位形成金属配合物[6,7].近年来,随着超分子化学的兴起,瓜环化学已经形成超分子科学中新兴的一支.在超分子催化、超分子组装、分子识别、离子通道、超分子生物学、纳米科学、超分子药物学等领域展现广泛的应用.几个瓜环方面的综述性文章也相继被整理报道[8].
2 合成
2.1 葫芦脲合成
1905年Behrend等利用甲醛和干脲(尿素和乙二醛的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环制得一种的大环化合物[9],但是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并没有确定其正确结构。1981年Freeman等重新研究了这个反应,得到了一种无色晶状化合物[10],由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结构为(C6H6N4O2)6。它是一种具有空腔的桶状大环,顶部和底部两端为羰基氧,又因其形状酷似葫芦(Cucurbitaceae),故Freeman等提议用葫芦脲(Cucurbituril,简称CB)命名这种大环化合物,由于其系统命名太复杂,该俗名已被广泛应用。
Kim、Stoddart等相继合成了葫芦[5~11]脲、十甲基葫芦[5]脲、五环己烷并葫芦[5]脲和六环己烷并葫芦[6]脲等葫芦脲同系物[11,12]。Nakamura分离出了部分取代的二苯基葫芦[6]脲(Ph2CB[6])[13]。Day等得到了部分取代的六甲基葫芦[6]脲,并采用ESMS质谱和分子探针确定分子构象[14]。
最近,葫芦脲新添了一类化合物,即反向葫芦脲(CB[n]),反向葫芦脲包括一个反向的甘脲单元。Kim和Isaacs等从甘脲和甲醛反应产生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了CB[6]和CB[7],其产率分别为2.0%和0.4%[15]。该反向甘脲单元的亚甲基氢质子指向葫芦脲的空腔内部,该特殊结构使得反向葫芦脲与其相应正常葫芦脲相比较,空腔变小、对称性变差,他们又通过在浓盐酸中加热CB[6]得到CB[5]、CB[6]、CB[7]的实验,证明了反向葫芦脲是动力学控制产物[15]。
2.2 葫芦脲的功能化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