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抑制肝癌耐药株Bel/Fu生长试验文献综述
2021-10-11 19:47:12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1]。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2]。单抗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等特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是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病变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已成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多种疾病[3]。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鼠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及人源性抗体制备技术的出现,为单抗的治疗应用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主要对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所用技术做一综述。
1.单抗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9世纪末,动物来源的血清抗体被用于肺炎、白喉、麻疹等传染病的早期治疗,显示了一定效果,开辟了疾病治疗的新途径。1975年杂交瘤技术的问世,使鼠源单克隆抗体(鼠单抗)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DNA重组技术开始应用于抗体的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和人源化抗体,这成为解决鼠单抗问题的有效途径。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PCR技术、抗体库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进展,使治疗性单抗最终实现了全人源抗体的制备,同时各种抗体衍生物也不断涌现,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抗体的临床应用局限性,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4]。简言之,治疗性单抗的发展经历了鼠源单抗、人鼠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全人源单抗4个发展阶段。
2.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借助外源抗体治疗肿瘤的努力已有近三十年,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寻找,期望以抗体结合于肿瘤特异性抗原,通过抗体的招引作用,激活自体免疫功能,通过ADCC、CDC或调理吞噬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由于特异性肿瘤抗原难以发现,且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使得基于抗体的免疫治疗一直停滞不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抗体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FAS,EGFR,HERZ等的研究发现:结合于细胞表面受体的单抗可以传导负性生长信号,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或诱导细胞凋亡,这为肿瘤的抗体治疗引入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多个单克隆抗体(包括Rituximab、Hereeptin及AlemtuzLlmab等)获得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5]。
2.1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目前认为单抗的作用机制有阻断作用、信号传导作用以及靶向作用等。
(1)阻断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