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文献综述
2021-10-11 19:44:21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业务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开展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大,贸易的方式愈加多样和复杂,这使得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基于贸易安全考虑对交易信用日益重视,对贸易的资金需求也大大增加,以上种种均为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日益广大的市场。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带动了中国银行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扩大与提高了就业的范围和几率。从微观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满足了企业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了贸易范围与规模,为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控制策略的研究也就日趋重要,不少研究者已经对此做了研究。
(1)关于国际贸易融资与融资风险的研究
王才举(2004)以国际贸易融资为主线,用例证分析和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需要银行和进出口商共同努力,并从贸易风险的防范、国家风险的防范、外汇风险点防范以及信用风险的防范四个方面着手。
陈丽芳(2007)、倪创新(2000)、潘韧(2008)阐述了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贸易风险、操作风险、进出口企业资信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的几项措施,完善管理体制,规范业务操作;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建立风险考核制度,进行事后监督和分析考核;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其中,潘韧补充提出重视电子网络技术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
章虹芳(2008)针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问题, 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大小、风险形式、 外部风险因素、 风险控制模式和银行内部控制等五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着重对常见的几种银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模式作了一个比较分析。
赛学军(2008)在阐述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成因和风险管理时,以光大银行的理财C计划为例,提出发展信用违约互换机制,并在考略中国金融市场以及市场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现实状况下,提出建立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可采取先外资后中资,先银行后企业,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的发展策略。
马英丽(2009)结合中国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模式及日常工作中的流程提出建立适当的信贷管理模式,重视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另外,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和贷后管理。
廖帼颖(2010)基于 A 银行在 1995 ~ 2008 年亚洲国家的IRR 数据,对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①A 银行在中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水平与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A 银行在日本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③A 银行在孟加拉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水平与 M2 /GDP 增长率程显著正相关关系。
罗婕妤(2011)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XX银行广西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为实证,分析了其规模偏小、结构不平衡、产品推广较慢、收益欠佳的原因,并提出了拓宽营销渠道、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推出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建设融资团队,加强风险管理等具体的措施,对XX银行广西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有极大的借鉴性。另外,陈琅琅(2012)观察A银行的发展历程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其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问题,在已有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A银行的发展策略。二者的研究方式均从具体实际着手具有相通性,是经济研究对现实生活中企业银行策略指导的具体化。
李雪涛 、刘金珂(2011)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风险评估的模型,为商业银行进行授信提供了操作工具,最后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提出了综合性建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