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08 18:53:3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建筑工业化,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建筑业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要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木内容,是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许多文献把建筑工业化理解为全预制装配,所有构配件全部由工厂预先加工,认为目前的现浇体系和现浇加预制的混合施工工艺是传统工艺,要加以摈弃。但是,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建筑业而言,装配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工业化发展不等于全装配化,应当重点发展装配化和现浇及其他混合工艺的建造方式,适当保留现场作业,通过施工合理化,提高现场施工机械化的水平也能提高工业化水平。
2.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2.1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国外(以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体系,进入了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的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数量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过渡,行业重点转移到住宅的性能和质量上,进入了所谓的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理论界通常称之为第二代建筑工业化。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建筑企业向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改善施工质量。进入21世纪后,国外的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以标准化、体系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产品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式,重点转向节能、环保、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减少物耗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2.2国内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m3。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木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000万m3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超过现浇混凝上总量的50%。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3.建筑住宅工业化的主要技术PC结构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fabricatedconcrete,PC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PC结构建筑可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采用该技术节约劳动力,便于施工,有利于规模化,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节能降耗,施工环保。根据上海试点项目万科新里程项目的资料,住宅的预制率一旦达到37%,就可以节约用水36%,节约用电31%,钢模板等重复利用率提高;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50%以上,因此降低了工程造价成本。此外,由于装配式住宅是由预制构件现场装配施工,湿作业大大减少,降低了施工噪声和扬尘污染,减少了施工扰民等问题,有利于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4.结语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