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的合理取值范围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01 22:04:43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全世界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1]。
鉴于目前地震预测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只能加强房屋建筑的消能减震性能才能尽可能减少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害。
因此研究消能减震结构有实际意义。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也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先按小震进行弹性反应计算和承载力设计,以保证小震不坏;再按大震进行非弹性反应的变形验算,以保证大震不倒。
这种抗震设计方法适当控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
这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结构承重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在某些重要的结构中是不允许的;(2)地震时主体结构非弹性变形严重,使震后难以修复,同时也使非主体结构开裂或破坏,修复费用很大;(3)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可能超出人们预估的范围而使结构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
有鉴于此,以减振、控振为手段,采取积极防御的减震控制思想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结构减震控制的基本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有30余年的时间,相对于世界各国一直采用的延性设计方法,结构减震控制可以认为是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一次革命。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