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圈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1-09-30 23:00:4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J.A.Bame首先使用,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大家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上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整个社交网络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一、社交网络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
对于社交网络的内涵特征,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Boyd(2007)为社交网络下的定义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半公开/公开定义自我的平台,在平台上固化用户之间的连接关系,用户可以通过连接自由穿行浏览平台上的所有信息。简奥(2013)在《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写道,社交网络有如下几个特征:1.网络人际交往空间的开放性和广泛性;2.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3.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4.网络人际交往的脆弱性。
对于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学者们的观点不太相同。王亮(2009)总结了社交网络业务市场的几个特点:网络社区业务三类社交应用发展迅速;SNS社交市场集中度高;大型社交网站显示出社区 WebGame特质;中国SNS业务市场将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吴昕(2010),闫金山(2007)提出要了解SNS的发展现状要先了解它的运营和盈利模式。此外,李玲丽,吴新年(2013)在《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对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个总结:1.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覆盖范围越来越广;3.功能越来越丰富;4.以研究共享为主、最终为了促进成果共享。
二、社交网络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周园,王念新(2003,2004)认为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圈子稳定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网络外部性:简称:PNE由Katz和Shapiro提出来的,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其次,孤独感:简称:PE,也可以被认为愉悦性认知;第三,感知易用性:简称:PEU;第四,感知有用性:简称:PU;第五,沟通有效性:简称:CE;最后,使用成本:简称:PSC。黄奕(2013)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社会交往,网络人际交往呈现出开放性、隔离性、匿名性等特征。
韩佳、肖如良、胡耀、唐涛、房丽娜(2013)认为近年来社交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消息的传递开始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如国外的Facebook、MySpace等,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用户可以通过分享新闻、日志、视频、音乐及相片等方法,维持和开拓人际关系。
三、传统人际间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宋倩、廖昌荫(2007)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友好谦恭、人情面子等因素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陈翠芳(2002)在《论网络世界人际交往的特征》提出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新的特征:1.交往方式的间接性;2.交往范围的超距离性;3.交往者身份的虚拟性;4.交往规则的矛盾性。除此之外,朱海龙(2011)对网络人际关系的特征做了一些新的研究,并做了一些补充:1.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与社会舆论的广泛形成;2.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舆论的自主形成;3.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与社会舆论的快速,有效形成大学生是社交网络圈子的主流群体,普遍活跃于:人人网,开心网,微信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