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产剥离财务问题研究——以汇鸿股份为例文献综述
2021-09-27 20:31:5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资产剥离财务问题的研究现状:资产剥离的理论与实践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但其大规模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并购浪潮之后。由于并购浪潮中的过度兼并,不少企业兼并了许多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而这些业务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资产剥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国外资产剥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剥离能否实现超额收益。关于企业资产剥离是否能产生超额收益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事件研究法,通过对于进行资产剥离的企业进行分析,比较其资产剥离前后股票收益率的变化,进而解释资产剥离对样本股票价格变化与收益率的影响,看是否有超额收益的产生。第二种是财务指标法,通过对进行资产剥离的企业资产剥离前后的股本收益率,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行资产剥离之后经常会产生超额收益。虽然超额收益的大小有所差异,但资产剥离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个方面是对资产剥离成因的各种假说。有专业化假说,匹配假说,价值低估假说,和融资假说。
1.专业化假说认为资产剥离是为了是将企业的一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分离出来,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
2.匹配假说是认为资产剥离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认为其售出的资产在收购该资产的公司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3.价值低估假说认为由于一个企业的涉及的业务过多而使市场不能很好的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一般会对企业的资产有所低估。资产剥离可以突出其核心业务,从而使市场能够更为清晰的评估企业的价值。
4.融资假说认为为了企业的发展应当重点发展有竞争力的业务,通过资产剥离能够获得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减少融资费用。
国外的关于资产剥离的研究主要关于资产剥离的动因、形式、财务效应、售出形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剥离后的企业如何治理来进行。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资产剥离在我国的出现比较晚。我国的资产剥离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制企业改革,主要进行一些非经营性闲置资产,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以及为达成目的临时资产从总资产中剥离出去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搞活企业。例如银行的坏账剥离现象,宝钢玻璃其不良的资产。随着21世纪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资产剥离不再是将一些业绩差的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更多是作为一个典型的收缩性资本运营的方式,使陷于过分多元化的企业回归到最具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至此,资产剥离的用途更加广泛了。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