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二芳基取代的马来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1-09-27 00:14:4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血液中胆固醇主要来源有两个途径:(1)为从食物中来;(2)在人体内于肝脏和小肠内由乙酸合成而来。很多组织都能合成胆固醇供细胞自身利用,多余的胆固醇经高密度脂蛋白转运入肝脏,肝细胞通过胆汁分泌来清除多余胆固醇。肠道内胆固醇75%来源自胆汁、25%来源于食物。可供吸收的胆固醇中50%都经过肠壁吸收[1,2]。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肠道吸收处于一种代偿平衡即当生物合成受抑制时,吸收会增强,相反亦然[3]。
1.高血脂的危害
1.1高脂血症对脑血管的影响:主要是脑大动脉和中等动脉血管内膜中有脂质沉淀,会造成血管弹性减低,管腔狭窄,血液黏度增加(如乳糜),血液阻力增大,促使血小板聚集。可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导致头晕、目眩、眼花、耳鸣、眼底动脉硬化、眼睛疲劳、健忘,严重时脑萎缩、脑血栓、脑栓塞[4]。
1.2影响心血管主要是冠状动脉,可使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猝死等。
1.3高脂血症对肾动脉的影响,可以有顽固的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5]。
2.调血脂药物的发展
降血脂药物又称调血脂药物,指一类可以调节脂质代谢的药物,能够降低血清中过高的总胆固醇或三酰甘油和升高过低的血清HDL-C以改善血脂状况[6]。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他汀类、贝特类、树脂类及烟酸类等调脂药物进行临床治疗,他汀类药物由于其降脂的强效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但中国第二次血脂治疗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高危/极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不到42%,这是因为:①他汀类常规剂量使用仅能降低LDL-C20%~35%,加倍疗效仅额外增加6%左右,并会增加患者不能耐受的风险[7];②对他汀类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基因决定个体间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速度和胆固醇吸收的速度存在差异,他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胆固醇高合成、低吸收的患者。因此,在他汀类药物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主流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其他降脂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未来调脂治疗的发展趋势[8]。然而,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用,其肝脏毒性反应和肌病的发生危险性增大,他汀类药物与烟酸类药物联用,患者的耐受性差,故上述联合方案均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由默沙东公司和先灵葆雅制药公司共同研制和开发的第一个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新型降脂药依泽麦布(Ezetimibe)应运而生,他汀类药物与依泽麦布的联合成为一种新思路。其化学名称为(1-(4-氟苯基)-(3R)-[3-(4-氟苯基)-(3S)-羟丙基]-(4S)-(4-羟苯基)-2-氮杂环丁酮),分子式为C24H21F2NO3,相对分子质量为409.42。依泽麦布在常温下稳定,极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醇,不溶于水,熔点为163℃[9]。其结构式如下图1:
图1Ezetimibe的结构式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