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来源及其利弊分析——以制造业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0 16:36:02
文 献 综 述
一、选题意义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成为很多企业扩张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常规手段。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也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截至2011年底,涉及中国的并购交易额高达2360亿美元,排名仅此于美国,占全球总量近10%。其中,中国的大额交易单笔超过10亿美元的由2003年的2笔增至2010年的36笔。[1]
对于每一个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来说,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得到所需要的并购资金,这对于资金相对更为缺乏的中国企业尤为重要。跨国并购活动中融资方式是并购交易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并购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影响并购完成后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探讨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探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来源的问题时,主要是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因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有其特殊性:一是中国的社会形态为社会主义,中国规模较大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因意识形态不同,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对外跨国并购往往受到西方国家的怀疑;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不具备现阶段西方国家企业跨国并购呈现出的”强强联合”的特征。
中国制造业企业现阶段对外跨国并购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和整合能力不强等,需要时间来发展和提高;有些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如审批制度僵化和缺乏有效的促进手段等,有进行改革的必要;有些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对西方市场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存在不足,这需要中国制造业企业自身努力去加以克服。如何使中国制造业在跨国并购中合理利用融资手段达到最优的效果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由于并购活动所需资金数额往往非常巨大,而企业内部资金毕竟有限,利用并购企业的营运现金流进行融资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内部融资一般不能作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并购中应用较多的往往是外部融资渠道。并购资本的来源分为权益资本融资和债务资本融资两类。权益融资包括以下具体融资方式:留存受益、发行股票、发行认股权证和吸收直接投资。债务融资包括如下具体方式: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和信托融资等。国内不少学者对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也做出了一些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以不同视角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问题进行探讨。
焦燕玲(2011)等人认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资金来源应满足”优序融资理论”。所谓优序融资理论即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融资工具的选择应该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券融资,再次是股票融资,最后是其他融资工具。如果并购方有充足的、甚至是过剩的资金,可以考虑利用内部资金来完成并购。因为这种方法具有筹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成本等诸多有点。[12]
江乾坤、王泽霞(2012)等人认为企业的资金应该来源于金融创新融资。金融创新融资包括运用特殊目的公司、金融衍生工具、全球存托凭证、外币可转换债券、对冲基金等多种融资工具或者组合工具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金融创新融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跨国并购交易阶段的巨额资金需求,而且可以提前控制整合阶段的各种异常风险。[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