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0 16:35:19
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处,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阔的市场容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北上京津、南接闽粤,溯江而上可达川渝,历来是重要的南北和东西往来枢纽。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网和铁路交通网辐射全国各地;区域内水网纵横,通江达海,港口众多,水运发达。优越的区域环境和便捷交通为长三角地区和国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做为我国要素密集度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不断提高。该区域聚集着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数千家巨型企业,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以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0%的人口,吸引了全国2/5的外资创造了全国1/3的生产值和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城市群发展态势,被公认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地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广义上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组成的行政区域包括较为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平均城市化水平到达45%以上。另一个是长三角地区的狭义定义,包括江,浙,沪三地的15个城市,即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等8个城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等7个城市。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采取广义的长三角地区概念,即江浙沪两省一市,尤其是在用经济统计数据的时候。
按照Fenestra与Hanson(2002)的定义,加工贸易指东道国采用免税方式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与贸易活动。从广义角度来讲,加工贸易是指外国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和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进行销售,它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主要方式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早在19世纪,亚当#183;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解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并不是只有一方面从中获得利益的,而是双方都是从中获益。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这种强调绝对优势的理论暗示着一个前提,双方至少拥有一种低成本的商品可用于对外贸易。但绝对成本理论不能解释,经济技术不发达,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的国家为何能同样能开展对外贸易。
1817年大卫#183;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比较成本理论为世界各国开展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不论哪个国家也不论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或强弱大小,他们都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只要按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行贸易,贸易双方就能从中获易。既可以用较少的劳动耗费来获取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产品。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8)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中指出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主要是指东道国寻求低劳动力的投资,具体来说是指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这体现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的活动中,但是因为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全球通讯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这为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许多产品的生产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按专业展开分工,其生产环节大多选择在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加工贸易由此诞生,并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我国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的低廉优势明显,可以借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蒂格利茨博士(2001)认为中国的经济应该具有均衡发展的战略,而加工贸易应该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把劳动力优势与国际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发展极为迅速,自1996年起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已占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然而,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欧盟金融危机,国际原油及原材料普遍上涨无疑对中国企业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尤其是走低价路线的加工贸易行业。从内部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两税合一”新政策的实施,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一系列新情况都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降低。无疑我国加工贸易传统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开始萎缩,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开始下降,对未来的经济前景不乐观等因素造成了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开始抬头,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开始减少。
张旭红(2008)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在监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加工贸易影响正常税收的问题上应该更深入的考虑,对我国国内产业的带头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顾建清(2008)指出我国加工贸易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抓好加工贸易保税制度、监管模式和担保制度的建设。钟子建(2010)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我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实现途径,以此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李薇(2008)根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原理分析人力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可以在产业链中做增值率的高端部分,然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只能做产业链中增值率较低的低端部分,缺乏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上游的研发)和中端(上游的技术开发、设计及下游的营销)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劳动力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