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2024-07-08 23:11:46
摘要

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和替代,在促进金融创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野蛮生长也蕴藏着巨大风险。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以及业务模式进行阐述,并回顾了国内外对其定义和范畴的讨论。

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分析了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监管政策、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创新等。

进而,本文剖析了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监管套利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并对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发展以及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意识等建议,以期为防范和化解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金融创新;系统性风险

一、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用于描述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中介活动。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从事信用中介活动,流动性转换功能强,信用风险显著,且存在监管套利现象的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并非单一机构,而是涵盖了多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模式,其主要特征包括:
1.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不受或少受监管约束;2.从事信用中介业务,连接资金供需双方;3.高度依赖短期资金进行长期融资,流动性转换功能强;4.信用风险较为隐蔽,容易引发风险传染;5.与传统银行体系存在密切联系,构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1.信托贷款;2.委托贷款;3.理财产品;4.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5.其他类影子银行业务,如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