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到达时间区间的异质通勤者随机瓶颈模型分析文献综述

 2023-10-30 11:53:23

文献综述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研究现状

Vickrey[1]应用确定性排队理论,首次提出了一个令所有出行者具有相同出行成本的内生出发时间选择模型,这就是著名的瓶颈模型(Bottleneck model)。该模型假设生活区和工作区之间由一条通行能力有限的公路连接,所有出行者每天早上都经由这一路径上班,并希望在规定的上班时刻准时到达目的地,但由于瓶颈通行能力有限,不能保证所有的出行者都能够准时到达目的地,必然有一部分人早到或晚到,并产生相应的延误成本,因此,出行者必须在出行时间成本和延误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个最佳的出发时间,使得总出行成本最小化。在均衡态,所有出行者的总出行成本相等,没有人能够通过单方面改变出发时间而使自己变得更好。

瓶颈模型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刻画了早高峰通勤行为,清晰地论述了排队拥挤的形成与消散的全过程和用户的出行时间决策,但其中严格的假设条件使模型过于简化。为增强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通行能力,交通需求,出行者异质等不确定性因素在出行决策中的重要性。

瓶颈模型的出现之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瓶颈模型进行了探究和拓展。有考虑随机通行能力的,有考虑异质出行者的,这些拓展的模型都是在经典瓶颈模型的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Mahmassani和Herman[2]通过数值仿真方法探讨了早高峰通勤问题中的出发时间和路径选择行为。Ramaduraiet al. [3]分析了当出行者异质时的出发时刻选择行为。Kuwahara[4]在一个具有两个起始点一个目的地的多瓶颈网络上研究了早高峰通勤问题。Tabuchi[5]最早提出了包含公路瓶颈和并行地铁的双出行模式模型,研究了不同收费政策下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黄海军教授[6]进一步扩展了瓶颈模型的理论范围,将出行者的异质性与瓶颈模型的随机性考虑进来。林震[7]等在直达轨道交通中引入拥挤风险费用的概念,寻找出行者选择不同出发时刻的费用平衡点。梁喜[8]等则对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并存的交通系统提出扩展。

2. 发展趋势

在以往的关于瓶颈模型的研究中,大都建立在用户完全理性的理想假设之上,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确定性的网络太过于理想化,不能准确描述出行者的出发选择行为。交通界普遍认为交通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交通具有随机性。因而有必要研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出行者的出发时刻选择行为。

近年来,不同学者针对不同情况下,给出了不同的结果。Arnott和Lindsey[9]考虑了出行需求和通行能力随机时,信息诱导对于出行者的影响。Fosgerau[10]针对出行延误为线性情况下,给出了当通行能力和需求为随机情况下瓶颈模型的解析解。Lindesy[11]研究了瓶颈通行能力为随机时,拥堵收费的成本收费的回收问题。Li et al. [12]考虑了随机瓶颈模型,并对出行者的出发时刻选择进行了分析。Yao et al. [13]分析了当出行者具有风险偏好时,瓶颈模型外部性拥堵的变化。Xiao et al. [14]研究了当上班开始时刻为一个时间区间时,出行者的出行选择行为。Xiao[15]将Vickrey的瓶颈模型扩展到Y字型的网络中,考虑了当网络中存在多个瓶颈,通行能力为随机分布状况下,出行者的出发时刻选择情况。余雪月[16]与王韩麒等人[17]考虑了随机需求下的瓶颈模型。郭晓[18-19]等人研究了异质出行者早高峰出行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