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拟研究问题:
茶藨子叶状层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起到抗肿瘤的作用。有关该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少,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它的抗肿瘤作用也多又报道,而我们对它的降血糖作用却所知不多。通过揭示它的降血糖机制,也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本课题着眼于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它的降糖作用
- 文献综述:
茶藨子叶状层菌隶属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锈革孔菌科、叶状层菌属,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又被称为“茶藨子叶孔菌”、“忍冬茶藨子叶孔菌”,寄生于忍冬植株老干或裸露的根部,其子实体被称为“银花莪子”。其分布广泛、药用价值高,民间应用广为流传。该菌主产于山东平邑,寄生于忍冬植株干上或生于裸露的根部,在植株茎秆上出现子实体,当地人习惯用该菌子实体炒后代茶饮,可以泻火、清咽利喉。茶藨子叶状层菌经分离纯化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生产出的菌丝,白色、灰白色至灰褐色,味鲜美,无毒,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喉咙肿痛等病症,疗效显著。该真菌含有甾体、有机酸类、萜类、多糖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抑菌、消炎、止痛等药理活性。
茶藨子叶状层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邹昀员等按照国家膳食营养素检测标准,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进行了全成分分析检测。结果发现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蛋白质含量高达35.2%,脂肪含量7.2%,碳水化合物含量48.7%,膳食纤维含量19.9%,维生素B2含量0.014 mg/g,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总量为33.2%,并含有Zn、Fe、Mg、K、Ca等多种矿质元素。其中菌丝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大于子实体,因此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有更高的药用价值。
除了营养成分丰富,茶藨子叶状层菌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主要有甾醇类、有机酸类、萜类、多糖类等。刘玉红等首次从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麦角甾醇、麦角甾醇-5,8-过氧化物、(22E,24S)-啤酒甾醇。李聪等从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鉴定出beta;-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5,8-过氧化物、麦角甾醇等。
茶藨子叶状层菌人工发酵菌丝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均有抗肿瘤功效。相关的药理和生物学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麦角甾醇是真菌的特征甾醇类成分,是脂溶性维生素D2的前体,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长有关。麦角甾醇过氧化物是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麦角甾醇的氧化产物,能够介导人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棕榈酸能介导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脂质的氧化应激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有关。白桦脂酸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LNCaP)生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抑制特异性蛋白质转录因子而实现的。真菌多糖类物质具有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活性,在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玉红等通过氯磺酸-甲酰胺法对茶藨子木层孔菌多糖进行硫酸化,发现其多糖硫酸酯衍生物PRP多糖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乳腺癌细胞(MDA231)、HepG2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
刘玉红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从该菌子实体强酸性部位中分离鉴定出25种成分,主要为高级脂肪酸,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及油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该菌属内含有氧化三萜类化合物。1995年,Moon D等 用 甲 醇 提 取 茶 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从己烷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羽扇豆醇型三萜类成分——白桦脂酸。
可行性分析:该法操作简单,但分离效率不高,产物产量不高。李凤华从该菌子实体中首次分离出D-甘露醇。刘玉红等采用GC-MS法分离鉴定出2,3,5,6四氯-4-甲氧基苯酚和1,8二羟基-3-甲基-9,10-蒽二酮等其他类化合物。目前来看,GC-MS法是分离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各化学组分的最简单高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将各成分精确分离,也保证了精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各组分回收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秦国培等利用RP-HPLC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人工发酵菌丝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麦角甾醇平均百分含量为 0.101%。李晓红等用苯酚-硫酸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水提醇沉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多糖进行了提取,并通过标准曲线对照法得出菌丝中的多糖含量。测得其平均含量为8.70%,其多糖在0.01-0.20 mg/mL范围之间线性关系良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