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乳糖酸类手性离子液体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2 19:47:3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题目:基于乳糖酸类手性离子液体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1. 选题意义:

1. 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几乎都具有手性。手性药物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建立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已成为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

2. 毛细管电泳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具有高效、低耗、快速、操作模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展现了强大的应用前景。

3. 离子液体是指熔点在室温附近或低于100℃的有机熔融盐体系。将离子液体单独用作手性选择剂,进行对映体拆分方面的应用目前还很少。

三、论文综述: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构成生命体的主要生物大分子包括脂肪、核酸、糖和蛋白质等,都是由手性化合物组成的。二十世纪60年代曾经震惊医药界的“反应停”事件的沉痛教训,使得人们对于手性药物的研究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相继制定了手性药物开发研究指导原则,其中在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率先发布了手性药物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在新药开发研究中必须包括药物对映体的药理学、毒理学、质量控制以及临床作用的相关研究内容,这极大地推动了手性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发展。随着手性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新药研发越来越倾向于开发单一对映体产品。近年来,中国的手性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的《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手性药物的质控项目要体现其光学特征的质量控制。

据统计,目前大约一半以上的处方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中心,而这些药物中只有约25%是以单一对映体的形式给药。解决手性药物两个对映体的拆分问题是手性药物研究的工作基础,因此开发快速、准确、高效的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手性识别的模型大多以Dalgliesh于1952年提出的“三点作用”(threepoint interaction)作为理论基础[5]。这一理论提出,手性选择剂与对映体之间至少存在三个同时发生的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疏水、pi;-pi;、静电、偶极作用等),而这些作用力之中至少有一个具有立体选择性,从而使得一个对映体与手性选择剂之间能够产生稳定的三点相互作用,而另一个对映体由于立体选择性的差异,只能以两点作用形成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性的不同使手性拆分成为可能,稳定性差异越大,两个对映体相互分离的效果越好。

手性药物的拆分是向外消旋药物中引入一个不对称的环境,使得两个对映体能够分离开来得到光学纯产物的方法。经典手性拆分的方法包括结晶拆分法、动力学拆分方法、生物拆分方法及色谱拆分方法等。毛细管电泳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以样品的多种特性(包括电荷、分子大小、等电点、极性、亲和行为、相分配特性等)为根据的液相微分离技术。与其他手性分离方法相比,CE法具有以下优势:(1)较高的拆分效率,即使分离选择系数很小的对映体也可以达到满意的分离度,其理论塔板数一般可以达到每米几十万,甚至100万以上;(2)拆分模式多且易于转换,将不同的手性选择剂直接加入缓冲溶液中,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手性选择剂和电泳的操作模式来提高选择性;(3)样品及有机试剂的消耗量小,样品进样量仅为nL级,运行成本低,仪器的自动化程度高;(4)分析对象广,可完成带电物质到中性样品、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CE技术包含了色谱、电泳以及它们的交叉内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日趋成熟和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分析、分析化学、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