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氧基嘧啶化合物G1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6 17:43:48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类似生物体内生物碱(如嘌呤、嘧啶等)结构,使其对靶标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并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因此,在医药创新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探索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也成了有机化学中最具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嘧啶类化合物是新药设计中的优势结构,其分子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是杂环化合物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苯氧基嘧啶化合物G1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提示其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因此,本课题将进一步验证其抗肿瘤作用,并开展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1. 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1. 1 细胞株与细胞培养

2细胞存活率检测,采用 MTT 法:

2. 1.胰酶消化对数期细胞,终止后离心收集,制成细胞悬液,细胞计数调整其浓度至5-10times;104/ml。

2.2.将细胞悬液制备好后,轻轻混匀,每孔加入100ul, 这样待测细胞的密度为5000—10000/孔(边缘孔用无菌PBS填充)。

2.3.将接种好的细胞培养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96孔平底板),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原则上,细胞贴壁后即可加药,或两小时,或半天时间,但我们常在前一天下午铺板,次日上午加药.一般5-7个梯度,每孔100ul,设3-5个复孔.建议设6个,否则难以反应真实情况。

2.4.5%CO2,37℃孵育24-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

2.5.每孔加入10ulMTT溶液(5mg/ml,即0.5%MTT),继续培养4h。若药物与MTT能够反应,可先离心后弃去培养液,小心用PBS冲2-3遍后,再加入含MTT的培养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