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献综述

 2023-02-17 21:08:05

一、立项依据 目前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转归不良的3个重要原因为:(1)SAH的直接结果:包括急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AIND)、血肿和脑水肿;(2)再出血:发生率很高,SAH后2周内约为20%;(3)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

而这其中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随着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脑血管痉挛仍然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

如何降低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国内外权威神经外科专家定义,脑血管痉挛即是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CV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CVS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钙离子超载是公认的血管痉挛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SAH时,各种理化因素导致血管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钙离子内流增加,同时细胞内钙库释放增多,最终导致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促使血管平滑肌发生异常收缩,导致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原则为病因治疗、预防为主、全程治疗、预防并发症等四个方面。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3-H治疗(血液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CVS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使用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镁剂、罂粟碱、Rho激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应用较多的为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和新开发的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

传统治疗CVS的钙离子拮抗剂药物为尼莫地平,本药品为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对脑组织受体有高度选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有效地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之目的,从而保护脑神经元,稳定其功能及增进脑血灌流,改善脑供血,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