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单链抗体的纯化与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2 16:10:1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甲胎蛋白( AFP):甲胎蛋白是胚胎期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由5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69KD,属于类白蛋白家族,基因位于第4对染色体q臂11-22区,由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组成。

生理情况下,AFP由卵黄囊和胎肝产生,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病理情况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胎死、畸胎瘤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

在成人中,在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升高,在其它胃肠道肿瘤、胰腺癌、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前苏联的Abelev则于1963年发现AFP的来源主要为卵黄囊和胎盘。

Tatarinov于1964年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甲胎蛋白,之后的大量研究证明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PHC)重要的血清学标志物,是原发性肝癌诊断和生物治疗重要的靶抗原[2]。

同时,AFP是一种非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因子,它能抑制淋巴细胞对各种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其作用机理可能是AFP可抑制T细胞的功能,使T细胞不表达任何免疫活性。

对鼠AFP的实验研究发现,在鼠T细胞的表面有AFP结合位点,鼠AFP可抑制鼠脾空斑状细胞的早期和晚期IgM、IgG和IgA与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反应,低浓度的AFP尚可抑制晚期IgG和IgA的免疫反应;体外实验也证实AFP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