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背景:
海蓬子属(Salicornia)植物为草本或小灌木,在盐生植物分类中,属肉质化真盐生植物。全世界约3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1],本属植物研究最多的是Salicornia europaea L.(又名欧洲海蓬子,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 L.以及Salicornia biggelowii(毕氏海蓬子)等几个种。
《中华本草》中记载,盐角草(S.europaea)具有平肝、利尿、降压的作用,主治高血压和头痛[2],新疆地区也用作抗坏血剂和利尿剂[3]。在韩国,S.Herbacea民间用于治疗便秘、肥胖、糖尿病和癌症。近年来研究发现,S.europaea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降血糖以及降血脂的功能[4];在印度,S.brachiata用于治疗疥癣和皮肤瘙痒[5]。目前,从盐角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有黄酮、萜类、多糖和生物碱等,其中有些部位的提取物及其相应的单体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降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6]。
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则可视为6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通式为(C5H6)6,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三萜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多样,这是由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多样性决定的。目前已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多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类化合物。近年来,还发现了许多由于氧化环裂解、甲基转位重排及降解等产生的结构复杂的高度氧化和复杂取代基的新骨架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其骨架少于30个碳原子,其中包括一降、二降、三降多降等类型,降碳位置般易发生在C-23、C-24、C-28、C-29、C-30位[7]。大量研究表明,含有五环三萜母核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尤其在抗炎、护肝、抗肿瘤[8,7]以及机体免疫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令人关注的药理特性,但特殊结构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数量较少,限制了其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
Q-3是从北美海蓬子全草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类新降三萜皂苷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本课题主要对此作用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寻找其潜在靶点和具体机理,从而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MTT检测Q-3对MCF7的细胞毒作用
2.用western检测STAT3信号通路
3.用EMSA检测Q-3对STAT3与其靶基因结合力的作用
STAT3信号通路与肿瘤: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家族是一组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胞质转录因子,是JAK-STAT(Janus activated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信号途径的重要环节。这一转导通常始发于细胞表面受体,当其成分与特异性DNA 启动子序列结合后, 将信号转导至细胞核同时调控相应的基因表达[9-11]。STAT特异性信号的持续表达(尤其是STAT3和STAT5),通过刺激细胞增生和抑制凋亡直接与肿瘤的形成相关,STAT能编码凋亡抑制剂,通过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肿瘤的形成[1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