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水体中POPs的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文献综述

 2023-01-29 21:04:40

一、论文题目

鄱阳湖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分布特征研究

二、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鄱阳湖,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地处长江以南,江西省北部,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湿地重点保护区之一,对于维护长江流域地区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控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不断排入,鄱阳湖流域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早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对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对生物体有负面效应的有机污染物[1]。与其他常规污染物有所不同,大多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性极强,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导致滞留时间极长,并且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富集,对动物体和人类危害极大。本课题主要检测以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为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鄱阳湖不同水域采样点的含量,用以表征鄱阳湖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以期为鄱阳湖流域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选题的研究概况和趋势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标志着人类全面开始削减和淘汰POPs的国际合作[2]。目前,国际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大致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全球蒸馏,即将整个地球看做一个蒸馏装置,由于中低纬度的温度较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挥发速度大于沉降速度,使得它们不断进入大气并随大气迁移运动,而两极温度较低,沉降速度大,因此全世界的持久性有机物大部分将沉积在两极。另一种是蚱蜢效应,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向高纬度扩散时会呈现相对短的跳跃式前进,那是由于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易于迁移和运动,冬季易于沉降,速度较慢,总体表现为跳跃式前进[3]。我国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域,研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种类主要是有机氯、多氯联苯等。同时,大部分课题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些基础性研究,即对其含量分布、污染状况的研究。对于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色质联用等。本课题作为常规课题,将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作为主要检测对象,采用气相色谱配以ECD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旨在为鄱阳湖流域的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鄱阳湖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技术方案

2009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由此,建设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经济规划,这个中国政府出台的围绕绿色生态推进经济发展的规划被各界所关注。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综合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和全局观点,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注重保护,以真正实现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4]。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观点,本课题针对鄱阳湖水环境污染问题,以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为主要检测物,检测鄱阳湖流域总体有机污染物富集和分布状况,以表征现阶段鄱阳湖水体质量,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法制法规,控制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入量,污水治理标准制定和各项指标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期鄱阳湖水质不再恶化,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