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
由于POPs的四种特性,POPs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稳定存在于环境中,
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将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根据国际POPs公约持久性污染物分为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生产中的副产品三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在20世纪60-8-年代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虽然此类物质已经被禁用或者限制使用很多年,但由于持久性污染物的特征,在环境介质中仍有较多的有机氯农药残留。但是我国对POPs环境残留和污染现状还没有完全掌握,也不具备实时监测能力,所以对其实际污染程度、危害状况和背景值分布还不清楚。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是目前我国资源最丰富,环境最优,开发潜力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但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类的生产社会活动影响到鄱阳湖湿地的演变。对于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较少,并且常规的监测手段也是对一般污染物的监测控制,没有针对POPs的具体研究。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了解污染现状,分析鄱阳湖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富集规律。为日后治理和防范POPs污染做好准备工作。
(二) 本论文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进入21世纪,POPs才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1年5月22-23日,91个国家政府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开始在全球共同解决POPs问题,该公约已于2004年11月11日在中国正式生效。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为POPs,是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POPs由于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长,性质稳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环境焦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处(IPCS)、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组织间化学品妥善管理规划处(IOM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等国际组织都积极采取行动参与了POPs物质的判断基准、筛选程序、性质、危害、归趋等的研究和有关控制政策的制定,旨在减少或消除POPs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淘汰POPs。[1]
中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但是缺少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本底及产生源详细的调查数据;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健全,尚未将其纳入环保法规的控制之列,所以POPs的污染调查和监测资料较少。从有限的资料来看,POPs在水体、底泥、土壤等环境介质以及农作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甚至人体组织、乳汁和血液中均有被检出的报道。近年来中国进行了一些水体的环境污染调查,在长江黄石段检出有机物100多种,松花江哈尔滨段检出有机物264种,第二松花江吉林段检出有机物417种,珠江检出有机物241种,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中检出有机物400多种,太湖检出有机物74种 。其中不少就是POPs有机污染物。[2]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为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二噁英。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