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西藏生的择业偏好与决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30 15:49:59

文 献 综 述

近年来,赴内地高校就读的西藏学生人数一直攀升,在2016-2017年间,内地高校就读的西藏学生人数每年均突破1.9万人,呈现急剧递增状态。此外“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达到年均1.2万人。而随着西藏公务员岗位的逐渐饱和,西藏籍大学毕业生传统的就业通道在变窄,在内地高校就读的西藏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择业偏好。研究内地高校西藏生的择业偏好与择业决策对解决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迫切的实践意义。

下文将从内地高校就读的西藏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西藏生的择业偏好变化等方面回顾已有研究。

一、内地高校就读西藏生的就业现状

陈进等(2017)认为内地高校西藏生就业发展经历了计划分配和市场化两个阶段。经过多年探索,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个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在西藏全面建立起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仍属于政府政策性为主导的就业模式,显示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肖彩波和刘红卫(2017)指出考公务员是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理想选择,从近几年的研究报告来看,有接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

二、内地高校就读西藏生的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内地高校就读西藏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学生自身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曹志翔和师学萍(2009)认为影响内地高校就读的西藏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大学生自身对即将踏入社会求职充满恐惧心理,信心不足、竞争实力不强、勇气不足等因素。李巧艺(2014)指出许多内地高校西藏生对就业竞争性还没有正确认识,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晰;家庭对子女就业取向观念偏执而狭窄。陈静等( 2013)认为就业劣势是西藏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对口,学生综合素质比不上内地;孙淑文和孙莉莎(2016)提出导致西藏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现状的直接原因就是西藏的就业形势的导向所致。在就业改革的初级阶段,毕业生只是将原来的分配工作意识转变为考工作意识,这不仅对西藏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等是一种削弱,也是致使目前不良状况的直接原因。将公务员等同于铁饭碗,毕业生宁愿今年考不上待来年再考,也不愿走出去自主择业,即使已经自主择业但仍返回公务员系统的情况屡见不鲜。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公务员为主的就业政策”的引导,也进一步强化了西藏民众视公务员为上的就业观念,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上的偏见和就业选择上的偏颇。

保护性就业政策对内地高校就读西藏生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巧艺(2014)指出保护性政策是内地高校西藏生返乡当公务员的首要影响因素,报考公务员一直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肖彩波和刘红卫(2017)指出西藏大学生就业首先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单一性,毕业生就业仍以公招考录为主,非公有制经济体吸纳毕业生比例少,自主创业比例少,就业渠道窄,结构单一,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仍属于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就业模式。长期来看,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缺少可持续性。单一的就业形式对西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王生彦(2008)等因素的影响使西藏自治区毕业生市场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特别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差, 依赖投资拉动, 是典型的输血型经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天不足”决定了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扎西央宗(2017)提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性本应影响或决定个体求职意向和目标的差别,但在教育质量薄弱的西藏,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内地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差距。在择业时就业能力薄弱,不敢直面市场,对政府强烈的依赖都影响着其对就业单位、就业地区的选择以及期望的工资值。此外,西藏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内地高校就读西藏生的就业和择业决策。敖俊梅和次旦央吉(2017)提出了现代社会文化适应是影响内地高校西藏生择业取向的重要因素。它主要集中在现代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影响个体择业取向,受传统生产方式与藏传佛教影响形成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模式与平和、顺从的民族文化性格。这种文化适应不良状态易引发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增强群体内认同感、文化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很难形成跨群体和跨文化的社会网络关系等,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就业流动意愿和就业取向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