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走廊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16:11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后期,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会选择某些特定的地域来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的新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集群。在新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的集聚及其惯性促使企业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不断集聚,特别是同一产业类型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在集聚区域内与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产品交易或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发生联系——我们将这种联系环节称之为“网络”,它对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沟通显得非常关键和必要。而企业以及区域内教育和研究机构、公共机构等与创新相关的组织或行为主体利用结成的网络进行创新,则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至为重要。像这样的产业集聚区有印度班加罗尔地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第三意大利”)、英国的剑桥工业园,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Baden—Wiirttermberg)、法国的欧叶纳克斯(Oyonnax)、丹麦的竹特兰(Jutland)、瑞典的斯迈兰(Smaland)、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以及近几年逐渐形成的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G60科创走廊从上海松江区的1.0版本,到沪嘉杭联动的2.0版本,再到沪苏浙皖九地区的3.0版本, 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不断扩容升级的背后,正是长三角地区科创驱动、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共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

马歇尔(Marshall)是最早对产业集聚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很早就发现,在产业集聚中专用机械以及专业人才拥有更高的使用效率。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ber)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中将产业集聚归结为: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主要指购买和出售的集中)和经常性开支成本的规模效应。胡佛(E.M..Hover)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开始提出企业集聚,把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他在195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及了相关、相邻产业在区位上的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诱生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结果发现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产业集聚。70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Bagnasco and Ciacomo and Becattini(1979)将产业集聚区定义为:“产业区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意义的地域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1991年,GREMI主要成员camagini等在主编的《Innovation Network}一书中指出了区域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接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美国的saxenian(1991)在Research Polic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硅谷的发展,归功于区域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1997年,Remigio在回顾GREMI研究区域历程的基础上认为,区域创新网络在根植于区域内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的发展,将会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即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1999年,Capello在Regional Studies上发表文章指出,区域内的行为主体在网络联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习,促进区域网络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进而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

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研究

国内学者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有许多,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的定性研究

在定性分析方面,主要是从产业集聚效应产生机制出发,探讨集聚发展与降低生产成本、信息成本,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区域或国家竞争力的相互作用,从而分析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创新效益及社会效益等等。主要方法有:波特钻石模型评估法(迈克尔·波特 1990)、GEM模型(Tim Padmore和Henrev Gibson)和Hotellin模型评估法(Hotelling1929)等。 (二)产业集聚的定量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