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南通市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文献综述

 2023-10-08 09:24:03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能够量化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程度和自然资本供给能力的生物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中。生态足迹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1],后经其学生Wackernagel补充发展为“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以及吸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2]。生态足迹法将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利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完成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自然资本可持续性的评价研究。

      研究分析表明[3-6],采用经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评估,全球大多数区域和国家均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在实际生活中,伴随着区域间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经济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大量投入、农作物单产的增加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性支持,仅从生态足迹或生态赤字角度出发已难以科学的评定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反应自然资本实际状况,克服经典生态足迹模型评估结果的不足,Niccolucci等[7-8]提出了“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将基于面积的经典生态足迹模型发展为具有体积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新增足迹深度维度,能够从时空角度反应人类对自然资本存量和自然资本流量的消耗程度[9]。方恺等[10]对原有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更适用于区域尺度和地类尺度的计算方法[11]。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评价同一区域不同时期(足迹深度)资源消费和生态服务的公平差异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区域间(足迹广度)资源消费和生态服务的公平差异性,反应生态足迹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变化状况,是当下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

      2.研究的意义: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南通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担负着长三角经济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12],如何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承载力,成为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南通市生态足迹进行分析,以期真实反映南通市自然资本利用变化状况和各区域利用资本利用差异,为当地或类似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 参考文献

    1. 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Focus,1992,6(2);121-130.

    2. WACKERNAGEL, Mathis,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impact on the earth[M].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3. HOEKSTRA A Y,WIEDMANN T O. Humanityrsquo;s un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J]. Science, 2014,344:11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