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的3D生物打印系统文献综述

 2023-08-14 11:55:37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三维(3D)生物打印是一种创建复杂组织和器官拟态的强大工具[1,2].可实现3D细胞培养,药物筛选,体外疾病建模,组织和器官修复以及再生等[3,4],尺寸通常达到细胞尺寸(微米级),依托水凝胶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如PDMS)。3D生物打印机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三维模型驱动下,按照增材制造原理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或细胞单元,制造医疗器械、组织工程支架和组织器官等制品的装备。

3D生物打印这一技术概念最早是由美国Clems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ssouri、Drexel University等大学的教授在2000年左右提出,2003年Mironv V和Boland T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杂志系统提出“器官3D打印”这一概念。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人体器官功能衰竭或损坏的患者生命,但这项技术也存在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难以避免等弊端。随着3D生物打印机的问世,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技术手段。这种机器首先读入由医学影像数据重建或设计的三维模型,将模型离散成多个片层,计算机控制打印喷头逐层'打印”打印由生物材料或细胞组成的“生物墨水”,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打印完成三维组织前体。随后,细胞开始重新组织、熔合,形成新的血管等组织结构。3D生物打印机可以有多个打印喷头,喷头可以打印混合了人体细胞的凝胶等,被称为“生物墨”;也可以打印纯生物材料,被称为“生物纸”。所谓生物纸其实是主要成分是水凝胶,可用作细胞生长的支架。3D生物打印机使用来自患者自己身体的细胞,所以不会产生排异反应。Edward Kang et al.(2011)模仿蛛丝原理,设计了一款多通道的微流控芯片,通过气动控制开闭实现多材料的打印[5];Melo et al.(2019)采用3D打印实现了软骨组织的打印修复,并讨论了它的机械性能[6];Kai Zhu et al.(2017), Stower Hannah(2019)实现了3D打印心肌细胞,用以修复心脏结构[7,8];Honglei Jian et al.采用基于Fmoc-dipeptide的新型生物墨水进行3D打印,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并可促进细胞快速繁殖[9]。

3D生物打印机的同时也可以医疗器件的制造。因其采用生物相容性墨水,对人无毒无害,同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本研究将着重探索其在柔性传感器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电子设备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以其装置的宽量程灵敏度、响应时间、便携性、使用舒适性和多功能集成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激发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27]。

目前制作柔性传感器的材料有很多,主要是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有机材料和柔性基底,以金属材料来说,运用金银铜等导体材料做电极和导线这个难度不大;无机半导体材料包括很多,如科学家曾采用以ZnO和ZnS为材料制作了一种柔性传感器,利用了光电效应,这其中的难题是材料的弯曲度有限;有机材料的柔韧性更好,但是对压阻和电容信号敏感度不如金属材料,在高精度的测量领域发展受限;柔性基底的材料非常有限,比较成功的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亦为本文重点讨论的材料之一。研究人员通常采用新型纳米材料和聚合物来提升灵敏度:鲍哲楠组通过多孔导电聚合物材料,实现了对外界传感的超高灵敏度[10];Ko, H.C. et al.(2009)利用硅薄膜作为岛结构,聚酰亚胺包覆的金属薄膜作为连接的桥结构实现了柔性岛桥结构,展示了在触觉传感、心脏表面包覆等的医疗和健康领域的应用[11]; Chao Ye et al.(2019)采用导电丝绸纤维(CSF),加入CNT和HFIP,制作出了具有良好延展性、导电性、抗污性的可穿戴材料[12];Yu Shrike Zhang et al.用PDMS,Au和Ti做电极,制作出的片上器官芯片,可以调控细胞所处环境的理化性质并实时监测[13,14];近年来也衍生出新型导电聚合物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如PEDOT:PSS[15],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16],国内的Yuanzhao Wu et al.(2018) 采用PDMS为基底,利用压力导致的磁场强度变化,制作出了亲肤的微型压力传感器[17];Wei Yang et al.(2017)以纳米纤维为基底,制作出了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压电传感器[18]。

除了在材料方面进行革新,研究人员也在微纳结构设计和微纳加工工艺上做出大量实践,获得多项成果:鲍哲楠组在微米尺度上的角锥体阵列实现了高灵敏度的压力传感器[19];除角锥体外,还包括立方体,圆柱体,半圆球体等等[20-22],甚至是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微纳尺度的模板[23,24].

工作原理上,主要以电容式,接触式,压电式传感器为主,王中林等也提出了摩擦机制的压力传感器件,同样具有良好的电能转换效率,所以可以用作能量收集[20].

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柔性器件同样有例可循,Hong Wei et al.(2017)采用3D打印技术,将PDMS和CNT结合,打印出了具有良好延展性的电极。但是对3D生物打印柔性器件的材料性能和优劣、生物相容性的讨论较少。 本文将围绕采用3D生物技术所制作的柔性传感器,探究其性能及电学参数,给出一种医疗及商业化的可靠方案。

1. Pati, F.; Gantelius, J.; Svahn, H. A., 3D Bioprinting of Tissue/Organ Models. Angew.

Chem. Int. Edit. 2016, 55, 4650-466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