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背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通常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机体血管内的血栓,是血小板在损伤内皮下的胶原处粘附、聚集并活化,形成血小板血栓[1]。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的聚集是关键,而血小板聚集的前提是血小板与内皮下的胶原粘附,粘附的基础是vWF和内皮下胶原暴露[2]。
内皮细胞具备生理性抗凝血及病理性血栓形成的调控功能,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 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液凝固的功能。正常内皮细胞组成的薄膜屏障,把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促进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隔开;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集、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3]。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血栓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证实了,除溶性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外,内皮细胞损伤可视为血栓形成的三个独立要素之一[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也称Ⅷ因子相关抗原,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并且储存在血小板的颗粒中,是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物质之一,当内皮细胞损伤时,vWF释放入血增多。它可同时与胶原纤维和血小板结合,当血管破裂时大量血小板以vWF为中介,粘附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得以止血。它不仅可以使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增加,而且还是血浆中重要凝血因子Ⅷ因子的载体,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既往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AS)高危因素者和AS确诊患者vWF有表达上调的改变,vWF在内皮细胞损伤处和血小板一起参与血栓的形成,可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物[6]。
最近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初始阶段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增加起了关键性作用。在ox-LDL作用下,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进一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x-LDL甚至参与血管狭窄,斑块脱落及血栓形成,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威胁人类健康。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表明,血栓形成前期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缺氧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7]。
综上所述,动脉血栓的发生和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损伤程度和vWF的水平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对人脐静脉细胞(HUVEC)进行缺氧造模,对人主动脉细胞(HAEC)进行ox-LDL(低密度脂蛋白)造模,检测细胞相对活力和VWF水平验证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研究手段:
- HUVEC培养
1.1细胞复苏
自-80℃冰箱取出,迅速放入37℃水浴中并快速振摇至复溶。加入5mL 完全培养基混匀,800rpm 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5mL 完全培养基吹打混匀,并转移至T25 培养瓶中,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1.2细胞传代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