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后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2 19:51:03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实验背景

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与抗菌药物接触时,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但当细菌停止与抗菌药物接触时,抗菌药物的效能并不是随着药物浓度下降到最低抑菌浓度以下而立即消失,而是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这一特性。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抗菌后效应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共性,也是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传统的给药方案总是建立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之上,但由于抗菌药物后效应导致药物浓度在低于最小抑菌浓度之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所以如今抗菌后效应也被作为抗菌药物的一个药效学参数进行共同评估。它是抗生素药效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种抗生素对同一细菌具有不同的抗菌后效应,同一种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种属的体外抗菌后效应也不同。它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重新评价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联合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用于指导抗菌药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抗菌后效应的提出为研究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和临床设计、优化给药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和新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药效学研究的大方向便是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把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和非浓度依赖性药物两类,再根据不同类抗生素的不同抗菌后效应制定给药间隔,从而优化给药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效果,降低毒副作用,达到理想的抗菌疗效。

关于抗菌后效应产生的准确机制,目前还未能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点:①药物对细菌产生可逆的非致死性损害或持续存留于靶位继续作用,导致细菌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延长;②抗菌药后白细胞效应(post-antibiotic leucocyte effect, PALE)。细菌与药物接触后,高浓度抗菌药物使菌体发生变形,机体吞噬作用和细胞内杀菌作用增强。同时药物可诱导细菌增加其对淋巴细胞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细菌生长受抑制,因而观察到的活菌数目减少,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抗菌后效应产生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除了以上两点外,还包括细胞变长、代谢改变、细胞受体改变和再次接触抗菌药物后敏感性的改变,以及抑制细菌自溶酶致机能改变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反应的动态变化。过去人们通常分别看待PK与PD,实际上这两个共同进行的参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的研究表明,根据PK/PD指标可以预测抗菌药物清除细菌的效果和临床预后,

而PK/PD指标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长三种。不同类型药物的代表药物及特点如下:①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酮内酯类、硝基咪唑类。这类药物的特点为抑菌活性随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药物浓度大于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的八至十倍时,抑菌活性最强;有较显著的抗菌后效应;血药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对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抑菌浓度。②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药物:beta;内酰胺类、青霉素类。③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长药物: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时间依赖性药物的统一特点为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的四至五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最低抑菌浓度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菌后效应。本实验拟考察浓度依赖性药物对厌氧菌株的抗菌后效应。

  1. 实验目的与意义

抗菌药物的后效应与给药方案密切相关,本实验拟分别考察临床常用药物与新化合物对厌氧菌株的后效应,为进一步体内给药提供参考。

  1. 实验内容

1.培养、分离、鉴定厌氧菌

从厌氧菌标本迅速采样后放入厌氧血平皿厌氧培养48小时,可疑菌菌落做耐氧实验后再次厌氧培养48小时,在生长菌落中挑取纯分菌落做耐氧实验,实验结束后密涂,使用API-20A等标准化鉴定系统鉴定菌种。鉴定完成后进行菌种保藏。

2.试管法测定药物的抗菌后效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