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中红参防治慢性心衰的作用特点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7 17:08:3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结合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主要临床应用及组方特点,拟采用冠状动脉结扎诱导小鼠心衰模型考察不同样品(包括红参组和全方组)在动物模型上的指标,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检测在整体动物水平上评价红参在防治慢性心衰中的有效性。拟采用上述模型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及红参在防治慢性心衰中的有效性和红参的作用特点进行评价,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药效学基础。

采用的研究手段

  1. 小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制备和分组给药干预。
  2. 小动物高频彩色超声(US)测定。
  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 心脏左室组织匀浆生化指标测定。

文献综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1] 。现代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的实质是由能量代谢障碍引起基因表达异常而导致的超负荷性心肌病。线粒体是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通过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等过程,为有机体提供大部分能量来源[2] 。研究表明,心衰的发生伴有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功能上主要是线粒体膜和呼吸链的损伤,引起氧化磷酸化缺失,能量合成障碍,同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变形、嵴断裂消失、数目的减少以及DNA的损伤 。因此,对心力衰竭时心肌线粒体损伤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心力衰竭的机制,对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损伤机制

1.1心衰时心肌线粒体膜损伤

线粒体是一个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外膜均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由于线粒体内外膜上含有大量与三磷酸腺苷(ATP)、氧化磷酸化、TCA循环合成等功能相关的酶类以及参与物质转运、离子浓度调节、信号传导等功能蛋白,所以膜结构的完整和稳定是线粒体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

1.1.1心衰时心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持续开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